國內近年大腸癌新增病例居高不下,激起民眾的危機意識,對於相關篩檢的接受度愈來愈高,使得早期發現的比例逐漸上升。醫師說,目前「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用於處理表淺腫瘤、癌前病變和早期癌症病灶都已成熟,不用像以前一樣開刀切除,也不必擔心癌細胞清不乾淨,患者負擔得以大幅減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外科學科副教授、北醫附醫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黃彥鈞說,據統計,近75%的新診斷大腸癌屬於無遠端器官轉移的早期病例,若病灶侷限於黏膜和黏膜下層,只要徹底切除,5年存活率大於90%,長久以來一直是治療的唯一方法。

不過,隨著大腸內視鏡技術的新進展,例如最新的高解析度內視鏡機器,醫師可在大腸內視鏡引導下,進行黏膜下剝離術(ESD),能提供高度的整塊腫瘤完整切除率,是治療早期表淺大腸癌的另一方法。

黃彥鈞表示,民眾往往會擔心這樣的微創處理能否將腫瘤切除乾淨,以及腫瘤是否復發率較高,但根據2022年大規模多中心研究,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淺表大腸癌,5年無復發率高達98.8%,這是非常好的結果。

此外,在一項收集近2萬名患者資料的系統性統合分析中,也證實ESD可作為切除早期表淺大腸癌的另一種治療方式,提供民眾更多選擇。

黃彥鈞舉例,最近有一名年約50歲男性,因大便出血,到其他醫院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直腸有一顆3公分大的瘜肉性病灶,順便進行部份瘜肉切片檢查後,病理報告顯示為原位癌,被建議採低位直腸切除手術,讓他深感焦慮,於是到北醫附醫諮詢,隨後決定進行ESD,而整塊腫瘤經切除後,腫瘤周圍及深部安全範圍皆足夠,且相關指標皆正常,日後僅需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即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