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審議委員會預計於3月召開,外界持續關心4月電價調漲議題。據悉,高壓及特高壓的產業用電大戶代表產業如半導體,將在這新一輪電價調升中承擔最多漲幅。此次電價調漲將納入民生用電,千萬用電戶恐不分級距全面調升,且過去享受很長一段時間「凍漲」待遇的330度以下民生用電,這次恐怕漲定了。針對漲勢消息隨著時程不斷逼近愈趨明朗而引發民怨,經濟部長王美花今(20)日親上火線回應,330度以下民生用電電費是1.63元,但台電發電成本不含稅達3.93元,含稅則超過4塊錢,故整體將一併考量。經濟部稍早補充說明,現行電價120度以下才是每度1.63元,121至330度為每度2.38元。
台電去(2023)年在獲稅收超徵500億元補助後,全年虧損仍達1985億元,累計虧損約3820億元。約莫在去年8月,台電因累虧4000億,恐要全民幫忙買單的爭議甚囂塵上,為此,台電與經濟部高層都曾在接受媒體聯訪時多次強調,政府為穩定物價,台電持續在第一線扮演「消波塊」的角色,吸收成本抵擋通膨,去年獲政府500億元補助,今年也會爭取政府補貼支持。
經濟部今年已編列千億元台電增資預算,並獲立法院通過,台電將於本週23日召開股東臨時會通過增資案,資本額將擴大至5800億元。然而,台電增資速度比不上虧損速度,王美花今日出席立法院「提出施政方針及施政報告並備質詢」前受訪表示,若無政府預算的撥補,或將電價調漲,台電年底恐有財務危機。由於各方都在爭取歲計賸餘這塊大餅,經濟部能否爭取超過千億解決台電虧損,而能因此少漲電價,目前仍有變數。
台電於前年及去年都有調漲電價,平均分別上漲8.4%及11%。2022年7月高壓、特高壓的產業用電大戶漲15%,考量民生物價穩定性,住宅1000度以下、小商家及低壓用電、高壓以上6類產業及高中以下學校不調整。2023年4月高壓及特高壓產業用電大戶調漲電價17%,低壓產業用戶以内需、微中型企業為主,調漲10%,住宅每月用電1001度以上調漲10%、用電701度至1000度者調漲3%,小商店則是每月3001度以上調漲5%。
根據媒體最新報導指出,高壓及特高壓產業用電大戶將在新一波電價調整中,承擔最多漲幅,預期調幅超過1成,代表產業即半導體製造業。而各界最為關心的民生電價也將是此次電價調漲瞄準的第2類群體,1357萬戶民生用電擬不分級距全面調漲,超過20年電價只降不漲的330度以下民生用戶,這次恐怕漲定了。
王美花透露,電價的各項方案仍在規劃階段,不過目前可以確定的是用電大戶需承擔較多的調漲義務,在電價設計上減緩對一般民眾的影響,另外,她隱晦表示,330度以下民生用電電費是1.63元,但台電發電成本不含稅達3.93元,含稅則超過4塊錢,故整體將一併考量。經濟部稍早補充說明,現行電價120度以下才是每度1.63元,121至330度為每度2.38元。
面對電價調漲恐引發的民怨,她強調,台電是國家的,也是大家的,國人都希望能穩定供電,也希望看到台電穩健經營不會倒,原則上,經濟部仍會持續爭取政府財務支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經濟部今年已編列千億元台電增資預算,並獲立法院通過,台電將於本週23日召開股東臨時會通過增資案,資本額將擴大至5800億元。然而,台電增資速度比不上虧損速度,王美花今日出席立法院「提出施政方針及施政報告並備質詢」前受訪表示,若無政府預算的撥補,或將電價調漲,台電年底恐有財務危機。由於各方都在爭取歲計賸餘這塊大餅,經濟部能否爭取超過千億解決台電虧損,而能因此少漲電價,目前仍有變數。
台電於前年及去年都有調漲電價,平均分別上漲8.4%及11%。2022年7月高壓、特高壓的產業用電大戶漲15%,考量民生物價穩定性,住宅1000度以下、小商家及低壓用電、高壓以上6類產業及高中以下學校不調整。2023年4月高壓及特高壓產業用電大戶調漲電價17%,低壓產業用戶以内需、微中型企業為主,調漲10%,住宅每月用電1001度以上調漲10%、用電701度至1000度者調漲3%,小商店則是每月3001度以上調漲5%。
根據媒體最新報導指出,高壓及特高壓產業用電大戶將在新一波電價調整中,承擔最多漲幅,預期調幅超過1成,代表產業即半導體製造業。而各界最為關心的民生電價也將是此次電價調漲瞄準的第2類群體,1357萬戶民生用電擬不分級距全面調漲,超過20年電價只降不漲的330度以下民生用戶,這次恐怕漲定了。
王美花透露,電價的各項方案仍在規劃階段,不過目前可以確定的是用電大戶需承擔較多的調漲義務,在電價設計上減緩對一般民眾的影響,另外,她隱晦表示,330度以下民生用電電費是1.63元,但台電發電成本不含稅達3.93元,含稅則超過4塊錢,故整體將一併考量。經濟部稍早補充說明,現行電價120度以下才是每度1.63元,121至330度為每度2.38元。
面對電價調漲恐引發的民怨,她強調,台電是國家的,也是大家的,國人都希望能穩定供電,也希望看到台電穩健經營不會倒,原則上,經濟部仍會持續爭取政府財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