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媒體人王志安日前在網路脫口秀「賀瓏夜夜秀」嘲諷身障律師陳俊翰惹議,引起社會撻伐,藝人吳宗憲日前受訪時,提供節目建言,「訕笑身障人士是不可以的,不對的,你可以找正常人來演神經病OK,但是你不可以叫神經病去演神經病」,遭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批評,此番言論是再次標籤化精神疾病。
針對吳宗憲接受採訪提及的內容,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昨(29)日表示,這段看似為身障者的呼籲,但也是再一次把精神疾病貼了標籤。
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呼籲,別再用「精神障礙、精神疾病」形容、譬喻各種不當行為、危險和暴力,加深社會對「精神障礙、精神疾病」負面印象。這些標籤讓精神障礙者、精神疾病者受到各種歧視與社會排除,讓有心理健康需求的人不敢光明正大求助資源。
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提到,法律是道德底線,好笑也需要底線,應重視「標籤、偏見與歧視」等言論產生的效應,尤其幾千、幾萬流量的影片,恐讓各界多年去汙名的努力化為零。「精神障礙、精神疾病」不缺被貼標籤,缺的是不再複製標籤,及願意一起撕下標籤的人。
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說,如果社會仍不時將障礙特質的名詞,使用在對別人的訕笑、怒罵、貶抑等,政府需做更多社會教育、意識提升,呼籲公眾人物、自媒體經營者,學習如何避免造成歧視、貼標籤、汙名化言論,提醒消費者避免購買造成歧視、貼標籤、汙名化的商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呼籲,別再用「精神障礙、精神疾病」形容、譬喻各種不當行為、危險和暴力,加深社會對「精神障礙、精神疾病」負面印象。這些標籤讓精神障礙者、精神疾病者受到各種歧視與社會排除,讓有心理健康需求的人不敢光明正大求助資源。
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提到,法律是道德底線,好笑也需要底線,應重視「標籤、偏見與歧視」等言論產生的效應,尤其幾千、幾萬流量的影片,恐讓各界多年去汙名的努力化為零。「精神障礙、精神疾病」不缺被貼標籤,缺的是不再複製標籤,及願意一起撕下標籤的人。
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說,如果社會仍不時將障礙特質的名詞,使用在對別人的訕笑、怒罵、貶抑等,政府需做更多社會教育、意識提升,呼籲公眾人物、自媒體經營者,學習如何避免造成歧視、貼標籤、汙名化言論,提醒消費者避免購買造成歧視、貼標籤、汙名化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