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迎來農曆年尾,不少公司都開始舉辦尾牙,而在傳統習俗上,許多人都會習慣買上一個「刈包」,期盼新的一年能迎來好財運。不過每到這個時節,民眾用手機、電腦要搜尋「刈包」時,卻怎麼樣都打不出來。這原因其實是「刈」字不唸ㄍㄨㄚˋ,而是「ㄧˋ」,而台灣人習慣原因也曝光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傳統習俗中,尾牙舉辦於農曆12月16日,是生意人對土地公表示感謝,至於為何在尾牙時要吃上一顆「刈包」?對此,《廣達文教基金會》曾解釋:「因為刈包是一個長得像錢包的饅頭,裡面夾一大塊滷肉、酸菜、花生粉、還有香菜,因形狀像一個飽滿的錢包,取其財富滿足的寓意。所以尾牙吃刈包,象徵來年發大財、錢包滿滿用不完」。

▲「紳士品味-刈包專賣」,將傳統小吃賦予年輕世代的創新思維。(圖/記者陳美嘉攝)
▲每到尾牙季時,許多民眾想要搜尋刈包,卻怎樣都打不出來,只能折衷打上「掛包」來找尋店家。(示意圖/記者陳美嘉攝)
📍想吃刈包卻打不出來?刈包正確注音這樣打

不過每到尾牙季時,許多民眾想要搜尋刈包,卻怎樣都打不出來,只能折衷打上「掛包」來找尋店家。其實在國語辭典中,就有解釋「刈包」的正確注音是「ㄧˋ ㄅㄠ」,而刈有割取、或是指割草農具的意思。

▲「刈」的正確注音是「ㄧˋ 」,但刈包慣用讀音則是「割包」無誤。(圖/取自教育部國語辭典)
▲「刈」的正確注音是「ㄧˋ 」,但刈包慣用讀音則是「割包」無誤。(圖/取自教育部國語辭典)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則指出,正確寫法應是「割包」,發音正是「kuah-pau」,只是「刈」與「割」都是台語「kuah」的漢字俗寫,而刈包的外型就像被割開的饅頭,所以許多人才習慣使用刈字。

▲今(26)日(農曆12月16日)正逢大家最期待的「尾牙」,在傳統習俗裡,不少人都會有吃「刈包」的習俗。(圖/取自photoAC)
▲刈包形狀像一個飽滿的錢包,尾牙時吃下它有來年發大財的寓意。(圖/取自photoAC)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民俗說法僅供參考,切勿過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