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後,議題焦點落到了三黨不過半的國會,小黨屢出怪招想成為「關鍵少數」,企圖左右立法院長選舉,逼大黨來談,結果藍綠兩黨都堅壁清野,不理不睬,於是民眾黨只能唾面自乾,有可能放棄團進團出,改採開放投票,甚至院長、副院長分投藍綠,以表現自己的「關鍵」。居於國會少數的民進黨,其實也對「朝小野大」頗為焦慮,亟思裂解藍營,或分切白營之道。且因為年輕票大量流失,民進黨又因中資問題而拒絕抖音,使此戰場拱手讓人,完全成為白營盤據之地。小草運動向下深入校園,更讓綠營焦慮不已。綠營苦思抓到年輕票的方法,卻仍在摸索之中。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2014年太陽花學運前後,面對網路工具興起,早有人對網路世代的政治運作,有過廣泛的討論。這些討論涉及三個政治學上的基本原理與假設,茲分述如下:

一、民主政治的原型,是古希臘時代雅典的公民大會。但在通訊與交通條件有限的古代與中世紀,只適用於城邦政治此種小型社區,大帝國是玩不動的。所以產生了元老院那種寡頭政治,或代議政治。但現代網路已經可以克服通訊障礙,是否可以藉此重現公民大會議決大小事務的場景?或藉此打造新的「公民社會」?很值得思考。

二、就政治文化型態而言,人類社會是從原始「部落式政治文化」,一切事務由首領、祭司、貴族、長老等一批領導者決定,人民對政治體系的輸入與輸出面均缺乏反應,只能接受。接著進化到「子民式政治文化」,這是由帝王、貴族、與官僚所組成的帝國或王朝,或獨裁者與專政者所壟斷的政治權力,主導一切事務決定,人民對政治體系的輸入面缺乏參與管道,但對輸出面會有正負反應,壞政策可能推不動,甚至引起民變。再進化到現代民主的「參與式政治文化」,人們廣泛參與社區事務,與政治體系的輸入面與輸出面決定,連社區行車限速幾公里?可不可以蓋教堂?草皮要多久修剪一次?都是由居民議決。所謂「公民社會」的訴求,依據的便是「參與式政治文化」,民眾對政黨間「喬」這個字之所以如此反感,便源於知識程度提高後,人們對政治事務的參與興趣提高,但真正的參與度卻未跟上。

三、國會議會到底是「代表」人民意志?還是以其專業能力「代理」人民議決政事?這是民主政治理論中永恆且無解的爭論。偉大的國父孫中山先生曾想兩全其美,所以設計了一個國民大會,「代表」人民意志來選總統,意思是不能違背當初選舉他們的人民的意向,只能依人民決定來投票,類似美國的選舉人團。又設計了個立法院,選出各行各業專業人士,像股東會選總經理一樣,選個專業經理人出來,依科學精神來議決政事,「代理」人民監督政府。但這個太過美好的構想,在現實上變成兩個國會,疊床架屋,於是修憲修到只剩立法院一個國會。而這個國會的實際運作嚴重向「代理」傾斜,人民只能四年一次用選票決定立委去留,進去以後就「由你玩四年(University)」,政治決定過程不透明,政治文化類型向「子民式政治文化」傾斜,而不是向「參與式政治文化」邁進。這也是人民普遍不信任立委的原因。

所以,當太陽花學運喊出「公民社會」之後,便有網路界人士開始討論各種公民參與政治體系輸入面的提案,包括總統信箱、院長信箱、部長信箱、1999、公民連署提案、公投法…。但這些方案顯然未能滿足網路世代人們快速反應的習性,「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又必須與行政官僚體系的樹獺級程序正義搏鬥,或直接予以忽視,或應付了事。引發人民對執政者的普遍不滿。

於是,又有天才天馬行空想出一套方法,至今沒有實現,卻很值得思考。這個想法的主軸,是在一個政黨架構下,採取一種網路投票制度。政黨可以每個月提出一個重大爭議議案,政策中心整理好各種簡報與資料,上網公告,並徵求不同意見。接著是辦政策辯論,包括網上的文字爭論,與實體辯論會的線上轉播,公平陳述各方意見與考量。最後由登記的黨員與支持者投票,該黨的立委須依據黨員與支持者的決定投票,否則不分區予以開除,區域可能停權或罷免。這是一種較為即時的網路公投,讓支持者與黨員有更直接的參與感。
大家馬上會想到,對手有可能網路灌票。別擔心,提案大拿早想到了。投票者的資格是有限制的,採取黨員登記制,或支持者登記制,一年需繳360元黨費,或特定議題30元投票費,且一律用信用卡繳費。使用信用卡的原因是,金資中心有所有信用卡持有者的完整個資,政黨抓卡號與身份證字號兩個變數,便可鑑別投票者身份有無重複投票?且一票成本30元,要大規模灌票的成本頗高。或者比照展覽會與演唱會,對此議題有興趣的登記者可以獲得QR扣,依此方可參與討論、辯論、與投票,限制了灌票的數量。若有資安疑慮,可與防毒公司或數發部合作,反擊駭客襲擾,並確保個資不會外流。

舉個例來說,民眾黨不知道立法院正副院長要投誰?那就上網投票啊!若是正的投綠,副的投藍,那就照投啊!這樣可以撇開柯P一人政黨黨主席聖斷獨裁,避開小綠小藍的爭議,又化解了一人政黨的爭議,何樂不為?民進黨也可以拿來用啊!不止避免了行政機關橫柴入灶的粗暴,又讓更多年輕人得以參與政務,且可在爭辯中將問題愈辯愈明,即使國會少數,也能在社會中贏得輿論多數,反包圍多數的國民黨,何樂不為?國民黨還是可以用啊!經過辯論的政策,比民調還準,還能幫黨部賺點小錢,化解基層黨員的不滿,不必成天「麵粉水球,勾芡復國」,也不必成天出怪招搏版面。大家一起讓公民參與有個管道,讓國會正常點,豈非正好?

雖然這只是一群野人們的突發奇想,但不失為一個網路世代的政黨,可以思考的方向。畢竟,民主和參與式政治文化是分不開的,人民知識程度愈高,對政治參與的興趣就愈強,對「代理」的意見也愈多,愈向「代表」傾斜。而且,高度參與的民主政治,和對岸那種一個人說了算的假民主獨裁體制,恰成鮮明對比,那不正是台灣最珍貴的生存本錢?

但掌握權力的政治人物們,可能都不喜歡這種全民參與式的政治手段,因為這會削弱他們個人的操控空間,等於剪掉了他們長袖善舞的袖子,砍掉了他們的權力。其實,這只是一種轉型,政治人物對議題的嫻熟度與對政策細節的掌握,無人可以取代,網路投票只是強迫那些在政黨協商中的碎碎唸,轉為公開說服人們的語詞。那這會助長民粹嗎?有可能。但回過頭來說,民粹形成的生產過程中,有很大的部份要依賴「資訊不透明」,操弄者才有上下其手的空間,才有假訊息藏身的角落。而且,靠「關係」運作,「沒關係就有關係,有關係就沒關係」的「關係人馬」,從此也將減少輿論操縱能力,亂擋案子或強推法案的立委,也將一直處於被全民監控的狀態之下,還未成功,便已社死。

這只是一群鄉野老人們的野望,代表一種朝向真正「公民社會」前進的期待。不一定就得這個辦法,但朝更多參與的公民社會前進,應是大家在爭奪各種寶座之外,朝野均須深思的課題。




●作者:吳崑玉/專欄作家、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