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失業率在去年6月攀升至21%,創下新高紀錄之後,中國當局便蓋牌不再公布此數據。時隔半年,中國1月17日時恢復公布,經改變統計方式,該數據上月降至14.9%。但不少民眾質疑此一數據遭到「美化」。業界透露,在中國經濟疲軟之下,年輕人不僅工作難找,還面臨薪資縮水、學歷貶值的困境,就連重點學校的畢業生,起薪至少砍30%。
綜合《路透社》與《美國之音》報導,中國去年經濟成長5.2%,超過多數經濟體,但對於失業的畢業生、因房地產貶值而感到更加貧窮的業主以及收入低於前一年的勞工來說,「中國正在萎縮」。
一名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生張美樂(Melody Zhang)在畢業之後,向媒體業投了100多份履歷,卻連面試機會也沒有,她只好將目光轉向公務員,希望能就此從事國家宣傳工作。但儘管她焦急的準備考試,在青年失業危機的這段期間,3萬9600個政府職缺,卻有260萬人申請報考,僧多粥少的狀況下,她也沒有順利考取。
張美樂大嘆「我們出生在錯誤的時代」,並表示「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沒有人在關心自己的夢想和抱負。無止盡的找工作是一種折磨。」
中國的青年失業率在去年6月時攀升至21%,隨後當局便不再公布此數據,蓋牌半年後,中國國家統計局17日恢復公布16歲至24歲青年失業率,「優化」了統計方式,剔除6200萬名大學在校生後,失業率下降至14.9%,減幅高達6個百分點。
但這也引起中國民眾質疑當局美化數據,過去北京大學經濟學副教授張丹丹曾估計,去年3月實際的青年失業率恐上看46.5%。一名吳姓企業主管也表示,這失業率數字被低估的可能性很高,因為他曾碰到許多已經畢業的年輕人來面試,卻未攜帶畢業證書,一問之下才知道,因為學校不願意核發畢業證書,更表示要「找到工作才算畢業」,因此「還沒畢業」當然也不算進失業人口當中。
中國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有市場觀察人士認為,除了職缺短少外,還有就是工作條件太差,對年輕人不具吸引力。吳姓企業主管也表示,「有一種情形不是真的找不到工作,而是工作失去性價比。」
由於企業為了因應國內需求疲軟不得不消減成本,使得找到工作的人收入普遍低於預期。招聘網「智聯招聘」調查發現,去年第四季,中國38個大城市中,雇主提供的薪資平均年減1.3%。對1980年代以來,以美元計算,經濟擴展近60倍的經濟體而言,這是心態上的歷史性轉折。
吳姓企業主管透露,中國經濟復甦力道疲軟,近幾個月已經導致薪資縮水,連大學學歷也在貶值,經風光一時的「海歸」留學生現在乏人問津,而重點學校畢業生找工作也許不成問題,但起薪至少砍3成,從疫情前月薪上萬元人民幣(約台幣4.4萬元)降至6、7千人民幣(約台幣3.1萬至2.65萬元)。
而排名後段的大學就算在一線城市找得到工作,月薪普遍降至5、6千人民幣(約台幣2.65萬至2.21萬元),職業學校起薪更低,只有3、4千人民幣(約台幣1.8萬至1.33萬元),若還要算上房租、交通費,每月恐入不敷出。
吳姓主管透露,就算頂尖的專業人才也面臨薪資縮水的現實,他收過的履歷中,有不少是2023年剛被阿里巴巴等大廠裁員的研發人才,他們原先年薪百萬人民幣,現在卻自願腰斬年薪,只求有份工作養家糊口、繳房貸。吳姓主管表示,「我(企業)還有很多人可以挑,因為他們都被綁住了,主要是被房貸綁住。」
隨著中國經濟前景惡化,人力需求跟著縮減。一名大學教師李老師表示,在求職困難、薪資又不理想的情況下,約2成家境優渥的畢業生直接選擇「躺平」。他進一步稱,「就在家裡給父母養、三餐在家吃,整天可能打電動;比較上進的會說,準備考研究所,但就是對於未來沒有任何規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名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生張美樂(Melody Zhang)在畢業之後,向媒體業投了100多份履歷,卻連面試機會也沒有,她只好將目光轉向公務員,希望能就此從事國家宣傳工作。但儘管她焦急的準備考試,在青年失業危機的這段期間,3萬9600個政府職缺,卻有260萬人申請報考,僧多粥少的狀況下,她也沒有順利考取。
張美樂大嘆「我們出生在錯誤的時代」,並表示「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沒有人在關心自己的夢想和抱負。無止盡的找工作是一種折磨。」
中國的青年失業率在去年6月時攀升至21%,隨後當局便不再公布此數據,蓋牌半年後,中國國家統計局17日恢復公布16歲至24歲青年失業率,「優化」了統計方式,剔除6200萬名大學在校生後,失業率下降至14.9%,減幅高達6個百分點。
但這也引起中國民眾質疑當局美化數據,過去北京大學經濟學副教授張丹丹曾估計,去年3月實際的青年失業率恐上看46.5%。一名吳姓企業主管也表示,這失業率數字被低估的可能性很高,因為他曾碰到許多已經畢業的年輕人來面試,卻未攜帶畢業證書,一問之下才知道,因為學校不願意核發畢業證書,更表示要「找到工作才算畢業」,因此「還沒畢業」當然也不算進失業人口當中。
中國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有市場觀察人士認為,除了職缺短少外,還有就是工作條件太差,對年輕人不具吸引力。吳姓企業主管也表示,「有一種情形不是真的找不到工作,而是工作失去性價比。」
由於企業為了因應國內需求疲軟不得不消減成本,使得找到工作的人收入普遍低於預期。招聘網「智聯招聘」調查發現,去年第四季,中國38個大城市中,雇主提供的薪資平均年減1.3%。對1980年代以來,以美元計算,經濟擴展近60倍的經濟體而言,這是心態上的歷史性轉折。
吳姓企業主管透露,中國經濟復甦力道疲軟,近幾個月已經導致薪資縮水,連大學學歷也在貶值,經風光一時的「海歸」留學生現在乏人問津,而重點學校畢業生找工作也許不成問題,但起薪至少砍3成,從疫情前月薪上萬元人民幣(約台幣4.4萬元)降至6、7千人民幣(約台幣3.1萬至2.65萬元)。
而排名後段的大學就算在一線城市找得到工作,月薪普遍降至5、6千人民幣(約台幣2.65萬至2.21萬元),職業學校起薪更低,只有3、4千人民幣(約台幣1.8萬至1.33萬元),若還要算上房租、交通費,每月恐入不敷出。
吳姓主管透露,就算頂尖的專業人才也面臨薪資縮水的現實,他收過的履歷中,有不少是2023年剛被阿里巴巴等大廠裁員的研發人才,他們原先年薪百萬人民幣,現在卻自願腰斬年薪,只求有份工作養家糊口、繳房貸。吳姓主管表示,「我(企業)還有很多人可以挑,因為他們都被綁住了,主要是被房貸綁住。」
隨著中國經濟前景惡化,人力需求跟著縮減。一名大學教師李老師表示,在求職困難、薪資又不理想的情況下,約2成家境優渥的畢業生直接選擇「躺平」。他進一步稱,「就在家裡給父母養、三餐在家吃,整天可能打電動;比較上進的會說,準備考研究所,但就是對於未來沒有任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