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雄/政治觀察、媒體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4是國民黨最有機會,重返執政的一場大選,最後卻以失敗告終。對於藍營探討未來之路,不應該期待和聚焦,下一次或下下一次,誰是「最強人選」?代表國民黨出戰,才能勝選。而是,應該從這次本有可為,卻最終敗選的經驗中,總結出「三大教訓」。

「三大教訓」包括結構性的兩岸路線調整,如何政黨年輕化來吸引新世代支持,以及繞不過去的藍白競合-柯文哲因素。

侯友宜過去一年參選之路,所經歷的種種,正驗證這「三大教訓」,是國民黨想要重返執政,不得不面對的難關。

作為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試圖把藍營原本被動和被污名化的兩岸政策路線,適度強化和調整。他把原本黨綱中「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修正為「接受符合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反對一國兩制」。

希望這一台灣每個政黨,都需面臨的國家認同基本路線闡述,從政黨理念提升到,合乎國家法律的位階,來獲得台灣多數民意信任。設下防線,抵禦民進黨逢選必打的「抹紅」、「抗中保台」牌。尤其是以此消弭,綠營利用天然台世代普遍存在的「懼中、恐中」心理,而操作年輕選民對國民黨「親中、賣台」的對立意識。

侯對國民黨兩岸路線,務實調整並加以重新詮釋,也可獲對岸接受,並不讓美方疑慮。但藍營一些人士,用各種方式,表達不滿和疑慮。逼迫侯在後來對兩岸路線的論述,無法凸顯「符合憲法」,只能側重「九二」表徵。而使綠營的「抗中」、「抹紅」牌,再次有政治獲利的空間。

進而大幅抵消,侯的本土特質和非傳統國民黨色彩,所能開拓中南部本土選票的潛力。從區域立委選舉,藍營在台南、高雄毫無斬獲,總統選票中南部也無相對增長,便可知此中道理。

美麗島電子報2022年12月國政民調,全國政治人物「信任指數」調查,侯友宜以70.5點,排名第一,遠在賴柯之上。連泛綠民眾都有過半,59.4%信任侯友宜,35.4%不信任。一年之後,侯創新「符合憲法的九二共識」抗抹紅的兩岸路線,不被黨內人士完全接受,不得不向更「原汁原味」黨的路線靠攏。近了黨意,卻不被本土民意信任,限縮了原本可以爭取中南部選民支持的空間。

國民黨不得不慎重檢視,和面對檢討此一關乎基本路線調整與否的「重大教訓」。否則無論下一次,誰來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都將面臨同樣的困境。

第二個教訓,國民黨要如何爭取年輕人的支持?這一直是藍營在檢討和需要突破的課題。

年輕人討厭「藍綠惡鬥」,柯文哲對藍綠政治的強烈批判,是他的政治護身符和「特效說貼」。從而搖身一變,成了年輕人心目中的改革帶路人,和政治支持首選。

而侯友宜「少政治、多做事」,和「好好做事情」政治風格,呈現出「不一樣的國民黨」樣貌。原本獲得一定程度年輕人的支持,以其新北市長的身份和政治角色,發揮影響力。試圖來改變年輕人,因討厭藍綠政治,而對國民黨既有的負面觀感,並爭取他們的支持。

不過,他的同志們在過去一年中,並沒有來幫忙宣揚這些亮點。也附和敵對陣營的抹殺和扭曲,公開呼籲和批評,「要選總統,不能只會好好做事情」。對侯以行動展現,原本可讓年輕人認同和接受,「國民黨會做事」的優點,自己人都不表認同和讚賞,自然無法發揮效用。

同時,黨內卻有聲音,指責侯與黨疏離遙遠,對同志不夠關心。而這種聲音,造成了藍營支持者,把侯柯兩人都視為與國民黨等距,無分內外選誰都可。

但必須給侯一個公道,他對同志並非不願往來,而是不會刻意凸顯熱絡。2018年第一次參選時,當年6月侯就到高雄,陪當時還未崛起的韓國瑜掃街拜票。也曾為羅智強等,藍營初次選議員的小雞站台和陪同掃街拜票。

侯在前次綠營當政時,並未趨炎附勢,拒絕民進黨的入黨之邀。在民進黨一次和二次執政,他也多次婉拒,綠營提供的政治發展機會和政府要職。而藍營部分人士,卻還是對他「有看法」。因而,侯不會對同志過於主動。但從2018到上次九合一大選,只要藍營同志有開口、有需要,以前不認識、無淵源,侯都從不拒絕,盡其可能來相挺相助。

至於對侯友宜少參與黨內事務和藍綠間的政治攻防的質疑,有失公允。其實他和藍營大多數縣市長一樣,把握民選公職身份,與黨職、民代間分際。民代監督執政黨,批評揭露施政缺失和弊端,而縣市長以市政優先,讓選民比較藍綠施政、做事能力的優劣。也從而在中央綠色當政下,藍營都維持地方多數縣市執政優勢。

在「四大公投」這樣的藍綠政治攻防中,侯沒有積極參與和強烈表態,但新北市的公投結果3過1不過,和總投票率,都高於藍營其它縣市的平均值。且侯對「四大公投」的公開態度,部分支持、部分尊重市民選擇,與其他藍營縣市長也無二致,但還是被黨內人士加以責備。

在台灣政治板塊明顯綠大於藍,年輕人普遍憎惡「藍綠惡鬥」(其實是綠鬥藍),國民黨的領導者,必須認清和總結教訓。要鼓勵和保護,藍營縣市長專注市政,以政績來獲得超出基本盤選民的認同。避免他們介入,非關市民權益之政治議題攻防,以免雖得到泛藍基本盤的掌聲,卻可能流失中間民意,更讓年輕選民遠離。

趙少康以直接面對年輕世代的勇氣,讓年輕人願意對國民黨「正眼相看」,而要讓他們看到什麼?就是像侯友宜這樣,廉潔公正努力做事,「來反證民進黨做不好,柯文哲根本什麼都做不到」。這才是國民黨,爭取年輕世代認同的首要路徑。

有人說,柯文哲當市長時,天天批評藍綠,以批判火力,得以能贏得年輕人。不過,國民黨人想走柯的路子,學得到,學得像嗎?

國民黨背負著先天包袱,年輕人今日之困境,是藍綠兩黨幾十年的共業。柯文哲即使市長政績乏善可陳,但無債一身輕,靠刻薄毒舌痛罵藍綠,幫年輕世代出口惡氣,就得以存活。

國民黨首先要解決,如何先讓年輕人在「路線」上信任,柯敢喊自己墨綠就是為取得「路線信任」。再讓年輕人看到,這個老牌政黨,願意順應時事進行政治改革,並有能力為年輕人的生存利益帶來改變。

國民黨必須走黨政分際之路,以黨(民代)來監督揭弊捍衛人民利益,維護基本盤。以地方縣市長施政政績,來獲取更廣泛民意支持。

而國民黨的第三個教訓,就是從這次選舉過程中藍白合,與柯文哲交手慘痛經驗中,制定出下次「教戰守則」。在野合作有其必要,但要建立在實力法則,而非善意屈就。長話短說,從這次藍白合最關鍵的節點來總結教訓。

去年11月初,因柯文哲傲慢膨脹,無禮羞辱藍營,藍白合走向破局之路。11月4日公佈的美麗島第66波追蹤民調,賴清德支持度37.7%,侯友宜27.6%,柯文哲18.5%。

當時,要麼以政黨協商產生「侯柯配」,要麼當斷則斷,藍白各自獨立參選。但11月9日黨內要角,公開呼籲「藍白合全民調定勝負」。結果就造成,後續一發不可收拾的亂局。

11月15日在馬辦簽署藍白合「六點協議」,11月18日柯又毀約。事後驗證完全準確的美麗島民調,排除在藍白「比民調」之內。柯及白營,卻以內參和與白營關係密切幾份民調,卸責國民黨,「欺負柯文哲」,要逼他「讓6趴」。

以此來彰顯和炫耀柯的選戰實力,創造後來他得以繼續吹噓和誤導民眾的資本。讓柯的鐵粉和非鐵粉相信,「柯盈配真的是第二」,也最有機會打敗民進黨。最後,就導致大選最終的結局。

下一次總統大選,國民黨若真的無法和沒有自信,推出比柯有更大民意支持的人選。就只好與柯合作,接受「白藍配」結果。但若有合適夠強的人選,就不要再重蹈2024覆轍。從頭就做好獨立參選,三腳督下拚輸贏的打算。柯文哲民眾黨願合歡迎,不願合就「過站不等」。

國民黨上下,不應對失敗做表面性檢討。或是為了短期利益,在立院正副院長之位上,謀求藍白合求取一時的安慰。而是要從根本性的「三大教訓」中,找尋未來長遠的出路。否則,歷史還會再次上演。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更多「2024大選」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