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王欣儀去年底透露自己罹癌,今(8)日她上廣播節目提及,自己癌症化驗後,已經發現轉移到淋巴變成二期,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李柏賢表示,癌症轉移後,通常需要透過化療、 免疫療法等全身性治療,且手術後無論淋巴或淋巴結是否還有腫瘤,都需要持續治療或追蹤避免更早轉移、且一開始並未發現的癌細胞繼續肆虐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癌症希望基金會衛教表示,癌細胞要轉移至原發腫瘤以外的地點,必須符合各種先決條件,首先惡性腫瘤細胞需要找到通往循環系統的途徑,這些細胞首先要刺激周圍血管的生長,接著入侵新生腫瘤的血管中,並進入循環系統,而癌細胞會藉此取得重組養分得以增生。

▲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王欣儀3日傳出確診,王欣儀辦公室方面也予以證實。(資料照/記者丁上程攝)
▲王欣儀去年底透露自己罹癌。今日上廣播節目提及,自己癌症化驗後,已經發現轉移到淋巴變成二期。(圖/記者丁上程攝)
李柏賢提及,癌細胞轉移主要還是看癌症期別,通常第二期表示腫瘤已擴散至鄰近淋巴結;因此才會說癌症要及早發現、儘速治療,此外,若剛開始發現癌症,發現還算早期並且選擇透過開刀處理,也要持續追蹤開刀是否要乾淨處理,因此醫師在開刀前也會篩檢淋巴結,看是否有其它引發型的轉移是沒注意到的。

李柏賢說明,癌症在開刀後會有2種情況,一是術後淋巴或淋巴結局部還有腫瘤,此時就還是要接受化療等全身型治療,就算淋巴或淋巴結已經沒有腫瘤,患者仍要持續追蹤,因為許多微小的轉移是無法一開始就發現的。李柏賢總結,每個癌症都有轉移風險,只要癌細胞分化越差、腫瘤越大,轉移的風險就越高,癌症最好的處理就是及早發現,避免其他細胞或器官遭受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