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邁入2024年,有鑑於過去一年,全球區域衝突加劇、天災人禍、經濟問題頻傳,各國普遍希望新的一年可以否極泰來,不過作為全球第2大經濟體的中國,面臨的風險因子仍多,從對外關係到內部鬥爭,若想迎來穩定的2024年,挑戰依然很大,至少有3大面向需要考量。
首先就是系統性的經濟問題是否會爆發。在政府的鼓勵下,中國房地產經歷了約20年的蓬勃發展,甚至占該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4,現在這個市場卻面臨萎縮,供應過剩、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償債困難、人民荷包縮水、商業行為的被監管與政治化等等,都讓中國的2024經濟前景不容樂觀。
中國的房地產爆雷危機在2023年已相當嚴重,就連曾經被視為安全的大企業,如碧桂園、恆大也難以倖免,若是房價因此大跌,許多中國家庭的資產都會縮水,就算官方試圖美化數據也無濟於事,反而可能導致更廣泛的信任危機。
去年,外資直接投入中國市場的金額亦明顯下降,反映外國企業對中國日益嚴格的審查感到不安,若北京願意放鬆一些政策自然好,但更有可能的是,北京繼續堅持經濟狀況的不透明,稱其為中國經濟的「新常態」,迫使投資人必須遵守北京的遊戲規則,進一步加劇外資出走。
從去年11月在舊金山的APEC及拜習會來看,習近平無法完全不關心經濟議題,儘管他試圖在政治上與美國保持距離。然而,除了與美國關係的表面解凍,新的貿易戰威脅,包含與歐盟的貿易戰也是箭在弦上,事例之一是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發起反補貼調查,此舉可能導致中製電動車被實施進口限制、加徵關稅,畢竟對中國汽車市場占比的急劇增加,德國和其他歐洲汽車製造商已經感到警惕。
第二點,是美中台關係的三角糾葛。台灣將於1月13日舉行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北京可能將此次選舉視為「非武力統一的試金石」,國民黨的勝利或許能讓北京相信,和平統一仍是可行的選項,反之,民進黨候選人的當選則可能激怒北京。在2024年前一天發表的新年賀詞中,習近平強調統一是歷史必然,被認為措辭比去年更為嚴厲,時機亦相當敏感,再次引發中共究竟會不會對台動武的爭論。
理性來看,動武的代價太大,照理不應該選擇這種方式,但從非理性決策的角度看,動武的可能性並非是0,畢竟專制政體和民主政體不同,無法都以同等思維去看待。有一派分析認為,眼下中國內部困境太多,因此習近平不會製造新問題,但台灣對北京來說,也是一個「內在問題」,若國內局勢的演變及壓力,讓習近平覺得自己沒有太多選擇,不排除只能做出強烈反應。
此外,美國也將在今年年底舉行大選,對於北京究竟更喜歡拜登還是川普這個問題,美國前國安副顧問波廷格(Matt Pottinger)曾說,如果有候選人在北約、烏克蘭和台灣問題上較不強勢,對北京而言就是首選,即使中國須承受更多關稅也無所謂;反之,若新總統在北京的「紅線」議題上趨於強硬,那習近平可能會感到更多的威脅。誰當選美國總統,對北京而言或許不是真正的重點,若中國真有介選之舉,目的主要會放在分化社會,抨擊民主功能失調,從而破壞美國的全球地位。
第三點,就是中共內部動盪的加劇與否。2023年,有多位中國高層領導人落馬或死亡,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前外長秦剛、前防長李尚福,還有火箭軍大清洗,外界至今無法弄清楚來龍去脈,似乎也沒有規則可言。
即使已集權於一身,但這不代表習近平就感覺自己很安全,相反的,他的猜忌之心使人人自危,也有不少中國民眾傾向於將中國面臨的困境歸咎於他,這些緊張局勢,不排除還會在今年產生「戲劇性」的轉折。
最後,中國年輕階層近年對國家政策的態度也有變化,對新冠強制清零後遺症、經濟前景黯淡的不滿,反映出民族主義的消退,並在2022年年底爆發白紙運動,雖然這種情況今年未必會再發生,但人口外移到其他國家的現象,估計還會持續,因為北京對強制愛國主義的堅持、嚴格的網路審查等等,很難為中國的年輕人,提供他們想要的未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的房地產爆雷危機在2023年已相當嚴重,就連曾經被視為安全的大企業,如碧桂園、恆大也難以倖免,若是房價因此大跌,許多中國家庭的資產都會縮水,就算官方試圖美化數據也無濟於事,反而可能導致更廣泛的信任危機。
去年,外資直接投入中國市場的金額亦明顯下降,反映外國企業對中國日益嚴格的審查感到不安,若北京願意放鬆一些政策自然好,但更有可能的是,北京繼續堅持經濟狀況的不透明,稱其為中國經濟的「新常態」,迫使投資人必須遵守北京的遊戲規則,進一步加劇外資出走。
從去年11月在舊金山的APEC及拜習會來看,習近平無法完全不關心經濟議題,儘管他試圖在政治上與美國保持距離。然而,除了與美國關係的表面解凍,新的貿易戰威脅,包含與歐盟的貿易戰也是箭在弦上,事例之一是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發起反補貼調查,此舉可能導致中製電動車被實施進口限制、加徵關稅,畢竟對中國汽車市場占比的急劇增加,德國和其他歐洲汽車製造商已經感到警惕。
第二點,是美中台關係的三角糾葛。台灣將於1月13日舉行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北京可能將此次選舉視為「非武力統一的試金石」,國民黨的勝利或許能讓北京相信,和平統一仍是可行的選項,反之,民進黨候選人的當選則可能激怒北京。在2024年前一天發表的新年賀詞中,習近平強調統一是歷史必然,被認為措辭比去年更為嚴厲,時機亦相當敏感,再次引發中共究竟會不會對台動武的爭論。
理性來看,動武的代價太大,照理不應該選擇這種方式,但從非理性決策的角度看,動武的可能性並非是0,畢竟專制政體和民主政體不同,無法都以同等思維去看待。有一派分析認為,眼下中國內部困境太多,因此習近平不會製造新問題,但台灣對北京來說,也是一個「內在問題」,若國內局勢的演變及壓力,讓習近平覺得自己沒有太多選擇,不排除只能做出強烈反應。
此外,美國也將在今年年底舉行大選,對於北京究竟更喜歡拜登還是川普這個問題,美國前國安副顧問波廷格(Matt Pottinger)曾說,如果有候選人在北約、烏克蘭和台灣問題上較不強勢,對北京而言就是首選,即使中國須承受更多關稅也無所謂;反之,若新總統在北京的「紅線」議題上趨於強硬,那習近平可能會感到更多的威脅。誰當選美國總統,對北京而言或許不是真正的重點,若中國真有介選之舉,目的主要會放在分化社會,抨擊民主功能失調,從而破壞美國的全球地位。
第三點,就是中共內部動盪的加劇與否。2023年,有多位中國高層領導人落馬或死亡,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前外長秦剛、前防長李尚福,還有火箭軍大清洗,外界至今無法弄清楚來龍去脈,似乎也沒有規則可言。
即使已集權於一身,但這不代表習近平就感覺自己很安全,相反的,他的猜忌之心使人人自危,也有不少中國民眾傾向於將中國面臨的困境歸咎於他,這些緊張局勢,不排除還會在今年產生「戲劇性」的轉折。
最後,中國年輕階層近年對國家政策的態度也有變化,對新冠強制清零後遺症、經濟前景黯淡的不滿,反映出民族主義的消退,並在2022年年底爆發白紙運動,雖然這種情況今年未必會再發生,但人口外移到其他國家的現象,估計還會持續,因為北京對強制愛國主義的堅持、嚴格的網路審查等等,很難為中國的年輕人,提供他們想要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