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1月6日)是農曆年中第23個節氣「小寒」,在傳統定義上,小寒被視為全年節氣中最冷的一個,據中央氣象署天氣預報,週六晚間也有冷空氣南下侵台,尤其北台灣會明顯降溫,對此扶原中醫診所醫師郭大維提醒,小寒節氣最重要的養生就是「保暖、適度運動、飲食控管」,尤其在飲食上,應多吃「溫熱性食材」,幫助身體抗寒能力提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氣象署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說明,從2023年11月開始,冷氣團就開始出現,但北方冷空氣發展還不夠強盛,預估2024年1月至3月,還是會有2至3波寒流和冷氣團影響。郭大維指出,小寒節氣的到來,意味著進入隆冬季節,也標示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就要開始,平日養生上有3大要點需注意。

▲天氣配圖、冬天、冷氣團、外套、保暖。(圖/記者陳明安攝)
▲小寒節氣後,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就要開始,建議民眾出門圍條圍巾、晚上睡覺穿個襪子。(圖/記者陳明安攝)
1、頭腳要保暖:頭部是人體的神經中樞,「風從頸後入,寒從腳底生」,小寒應特別注意頭部和腳部保暖,建議民眾出門圍條圍巾、晚上睡覺穿個襪子,尤其是小孩、老年人等免疫力較低下的族群特別要小心,手腳易冰冷的民眾也要特別留意呼吸道、流感等疾病出現。

2、運動暖腰背:腰和背是人體督脈的循行之處,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腰背保暖最好的方式就是「適度運動」與「曬太陽」,除了強壯人體,還能提升中醫所謂的「陽氣」,使全身氣機調和暢達。

3、叩齒加泡腳:冬季相對應的部位是「腎」,冬季養生可以多做「叩齒」和「泡腳」,叩齒是古代流傳下來,專屬牙齒的按摩運動,主要透過嘴唇微閉、上下牙齒有節奏的反覆分開、合上,相互叩擊出聲,達到益腎、養腎的功效,冬天晚上睡前用溫熱水泡腳,並按揉腳心,也有助于強腎,幫助健康。

飲食部分,郭大維表示,小寒節氣重在「溫補」,重點在於固腎、養心、排寒濕,食補講究「溫潤」,補養氣血,抗寒暖腎,提醒民眾,進補也要適量,體質偏燥熱、易上火的人要適當食用。

郭大維分享,溫熱性食材如羊肉、牛肉、雞肉、腰子,茴香、韭菜、蔥、生薑、大蒜、桂圓、鱔魚、鯰魚等有助於「體內陽氣」的升發,能夠提高人體的耐寒能力;多吃豆穀乾果食物,如刀豆、杏仁、核桃等,則可提供身體充足的熱量來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