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職棒La New熊隊投手張誌家驚因心肌梗塞過世,震驚棒壇。回顧他職棒生涯晚年因受傷而導致投球動作走樣,致使成績下滑,當時張誌家大幅改變的投球姿勢,一度被外界笑稱是在「推鉛球」。棒球專家劉強、江昆達、龔榮堂和高英傑等人曾分析張誌家傷前和傷後的投球機制,點出投球動作的「變形」,導致他球速降低、控球變差,而投不出過往的成績。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誌家毫無疑問是中華隊在2000-2010年期間的主力投手之一,他不但先發表現穩健,更多次臨危受命上場中繼或後援,並及時止血、化解對方攻勢,展現大投手的抗壓能力。但張誌家在生涯後期,其實因肩傷投球姿勢已經大幅改變,當時更有媒體報導他像在「推鉛球」,而這種不正常的動作,象徵他投球發力不正確。雖然這位天才投手憑藉著自身天賦,仍能投出一定的成績,但最終仍難逃快速殞落的命運。

當時也有不少專業人士對此做出分析,劉強、江昆達、龔榮堂和高英傑等人曾用利用10台高速攝影機(200 Hz)的Motion Analysis system拍攝與分析,並在第12期《運動教練科學》(2008年)研究指出,張誌家球速降低、控球變差的原因。

研究人員比較張誌家受傷前和受傷後的投球動作差異,並和中華代表隊教練、張誌家本人及研究人員共同分析討論後,發現其在傷後有幾個明顯特點,其中包括:投球跨步期時右膝彎曲角度過小;右手自然下擺時機略晚,且未能完全的下擺至最低點;前導腳著地瞬間,腳尖已直接指向捕手;揮臂預備期時,右手肘關節角度過度彎曲且低於肩關節;右肩過度水平外展;球出手時肘關節位置明顯低於肩關節;球出手時前導腳著地瞬間,膝關節會明顯的外翻等。

這樣的投球機制改變會造成他推蹬不足、力量難從下半身傳導到上半身,而造成球速下降、影響投球動作的執行、影響整體動作的穩定性和控球等問題,同時還可能提高受傷機率。

張誌家生涯晚期因傷,而使球威和續航力下降,已沒有當年的主宰力,不過在場上仍能憑藉自身天賦和經驗對球隊做出貢獻。可惜自己路卻走偏了,假球案讓他萬劫不復,今傳出過世消息,讓人唏噓。

更多「張誌家猝逝享年43歲」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