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桂格燕麥恐遭沙門氏菌污染 醫曝兒童感染「腸子一路破到底」

▲沙門氏菌主要通過糞口傳染,民眾務必落實手部清潔、避免疾病傳播。(示意圖/桃園市衛生局提供)
▲沙門氏菌主要通過糞口傳染,民眾務必落實手部清潔、避免疾病傳播。(示意圖/桃園市衛生局提供)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

美國桂格燕麥公司於15日宣布召回旗下特定燕麥棒、燕麥片產品,並指出相關商品可能遭沙門氏菌污染,雖目前衛福部食藥署表示,沒有同系列、同批號產品的輸入紀錄,但感染科醫師指出,沙門氏菌感染對兒童來說需要特別注意,嚴重的情況還可能造成腸子破裂、菌血症等。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大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黃立民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電訪指出,沙門氏菌污染以往在肉類、蛋品等動物類製品等較為常見,若出現在植物類製品上,大多是工作人員本身帶有細菌、並在通過糞便排菌過程中,本身沒有注意清潔,導致手上沾有細菌、進而接觸食品,造成污染。

沙門氏菌對於兒童的風險尤其需要注意,黃立民表示,因為兒童的胃酸分泌量比成年人來得少,在消滅細菌方面的保護能力稍差,所以本身就是高危險群,感染後大多以腸胃炎症狀表現,比如腹瀉、發燒等,但有1%到5%會出現重症情況,比如腸破裂、菌血症等。

黃立民指出,沙門氏菌會造成腸壁發炎,造成傷害後,細菌往更深的部位侵襲,就會導致腸子「一路破到底」,甚至讓細菌塞住血管、使腸子出現壞死情況,且若造成菌血症,沙門氏菌順著血液影響關節、腦部等,造成全身性問題,需要特別小心。

此外,黃立民提醒,高齡長者本身也會因為老化,導致胃酸分泌逐漸減少,有在使用減少胃酸藥物也須特別注意,此類情況下,細菌在胃部就比較不容易被殺死,如果有大量細菌進入腸道,同樣會造成危險,不過重症風險約落在1%或更低。

至於沙門氏菌的治療,衛福部疾管署表示,一般針對沙門氏菌造成的腸炎不需要給予抗生素治療,大多以補充水分及電解質為主。

不過,疾管署指出,若是新生兒(小於3個月大)、大於50歲以上的長者、器官移植患者、血液腫瘤患者、HIV感染者、有人造植入物的病人(人工血管、心瓣膜、人工關節等)以及鐮刀型貧血患者,若出現持續性高燒、疑似菌血症或腸道外感染的情況,則應接受抗生素治療,以避免發生移轉性的感染。

疾管署也提醒,民眾應確保食材新鮮、生熟食分開處理、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熱的食材,務必徹底煮熟後再食用,並務必於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以肥皂勤洗手,有症狀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並注意補充水分、電解質及營養等,以降低腸道傳染病感染或傳播的風險。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