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自2008年10月31日問世至今已滿15年,近期價格更重返近1年新高,漲破4萬美元,支持者認為,比特幣因發行量最終將持穩於2100萬枚,具有稀少性,將比特幣視為「數位黃金」(digital gold),但中央銀行卻直接表明:「比特幣與黃金的距離,恐怕比大家想像的還要遠」,根據研究顯示,比特幣仍稱不上是總體避險工具,反而比較像是投機者的槓桿賭注,若要進行加密資產交易的投資人,務必要提高警覺,審慎評估投資風險。
央行指出,黃金早在西元1世紀羅馬時代,就開始被作為貨幣。黃金具內含價值,有稀缺性、耐久性及可分割性等充當貨幣的特性,在金本位制時期,發揮交易媒介、價值標準及價值儲藏3大完整功能。全球金本位制曾在19世紀中葉盛極一時,各國政府均支持且遵守金本位制的遊戲規則,允許黃金自由流出入。
不過,金本位制的最大缺點,就是黃金數量受限,無法依據經濟需求調整貨幣數量;尤其面臨危機時,央行無法有效發揮最後貸款者角色。歸因於此,英國於1931年放棄金本位制,最終導致全球金本位制崩潰。儘管如此,即使在當前以政府貨幣為基礎的貨幣體系下,黃金仍是各國官方準備資產的重要組成,在全球貨幣體系續扮演要角。
至於比特幣自2008年10月31日「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發布白皮書,至今已問世15週年,比特幣無需中介機構及政府執行支付清算,有論者認為堪稱帶來支付革命,也因發行量持穩於2100萬枚,被支持者稱為「數位黃金」,其價格歷經大起大落,目前逾4萬美元,與問世之初相較翻漲逾4000萬倍,居加密資產市場的龍頭地位。
而比特幣問世後,其他區塊鏈技術如以太坊(Ethereum)及其相關加密資產以太幣(ether)及泰達幣(tether)等穩定幣也隨之出現,掀起一波加密資產投資熱潮。
雖然有國家(地區)及企業接受比特幣作為支付工具,但根據央行統計,加密資產仍鮮少用於支付,2021年9月薩爾瓦多成為首個接受比特幣為法定貨幣的國家,但迄今接受度仍低,民眾僅不到4成會持續使用,接受的商家也僅約2成。據統計,目前全球僅約1萬5000家企業接受比特幣支付,其中有2300家位於美國。另據今年美國聯準會(Fed)調查顯示,美國僅有2%成年人會使用加密資產。
央行表示,多數國家政府對比特幣等加密資產持負面態度,主要比特幣價格有高度波動性問題,難以廣泛用於支付,即使是有資產支持的穩定幣,也並非如聲稱般地穩定,迄今主要仍作為加密資產交易的媒介通貨,實體支付進展有限。
此外,相較黃金,比特幣無內含價值,僅在電腦世界中以程式碼的方式呈現。央行指出,目前多數國家政府均對其持負面態度,批評比特幣常淪為資恐、洗錢等非法用途,以及充當躲避資本管制的管道。比特幣儘管有作為貨幣的若干特性,但卻不具備貨幣的3大完整功能。區塊鏈為兼顧去中心化及安全性,可擴充性受限,無法應付頻繁交易,使得比特幣作為支付工具不具效率,加上比特幣價格波動太大,也無法作為價值標準及價值儲藏工具,也因此,比特幣至今仍無法在貨幣體系扮演積極角色。
那麼比特幣與黃金在金融市場的表現呢?央行認為,黃金長久以來即被廣泛認為是全球總體避險工具;若干國家近年因地緣政治風險升高,也增加官方黃金持有量。黃金市場發展成熟,具相當規模;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統計,過去5年的日均交易量,甚至高於道瓊工業平均指數成分股及美國國庫券市場的日均交易量。
至於比特幣,央行說,根據研究顯示,比特幣仍稱不上是總體避險工具,反而比較像是投機者的槓桿賭注。比特幣若真為總體避險工具,價格走勢應與通膨率及總體經濟不確定性指數呈正相關,以抵禦總體經濟恐慌,但反呈負相關;應與股價呈負相關,實際卻呈正相關。另比特幣市場規模及日均交易量都較黃金小得多。
央行再次強調,比特幣等加密資產價格極具波動,投資風險高,且交易資訊多不透明;若要進行加密資產交易的投資人,務必要提高警覺,審慎評估投資風險。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金本位制的最大缺點,就是黃金數量受限,無法依據經濟需求調整貨幣數量;尤其面臨危機時,央行無法有效發揮最後貸款者角色。歸因於此,英國於1931年放棄金本位制,最終導致全球金本位制崩潰。儘管如此,即使在當前以政府貨幣為基礎的貨幣體系下,黃金仍是各國官方準備資產的重要組成,在全球貨幣體系續扮演要角。
至於比特幣自2008年10月31日「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發布白皮書,至今已問世15週年,比特幣無需中介機構及政府執行支付清算,有論者認為堪稱帶來支付革命,也因發行量持穩於2100萬枚,被支持者稱為「數位黃金」,其價格歷經大起大落,目前逾4萬美元,與問世之初相較翻漲逾4000萬倍,居加密資產市場的龍頭地位。
而比特幣問世後,其他區塊鏈技術如以太坊(Ethereum)及其相關加密資產以太幣(ether)及泰達幣(tether)等穩定幣也隨之出現,掀起一波加密資產投資熱潮。
雖然有國家(地區)及企業接受比特幣作為支付工具,但根據央行統計,加密資產仍鮮少用於支付,2021年9月薩爾瓦多成為首個接受比特幣為法定貨幣的國家,但迄今接受度仍低,民眾僅不到4成會持續使用,接受的商家也僅約2成。據統計,目前全球僅約1萬5000家企業接受比特幣支付,其中有2300家位於美國。另據今年美國聯準會(Fed)調查顯示,美國僅有2%成年人會使用加密資產。
央行表示,多數國家政府對比特幣等加密資產持負面態度,主要比特幣價格有高度波動性問題,難以廣泛用於支付,即使是有資產支持的穩定幣,也並非如聲稱般地穩定,迄今主要仍作為加密資產交易的媒介通貨,實體支付進展有限。
此外,相較黃金,比特幣無內含價值,僅在電腦世界中以程式碼的方式呈現。央行指出,目前多數國家政府均對其持負面態度,批評比特幣常淪為資恐、洗錢等非法用途,以及充當躲避資本管制的管道。比特幣儘管有作為貨幣的若干特性,但卻不具備貨幣的3大完整功能。區塊鏈為兼顧去中心化及安全性,可擴充性受限,無法應付頻繁交易,使得比特幣作為支付工具不具效率,加上比特幣價格波動太大,也無法作為價值標準及價值儲藏工具,也因此,比特幣至今仍無法在貨幣體系扮演積極角色。
那麼比特幣與黃金在金融市場的表現呢?央行認為,黃金長久以來即被廣泛認為是全球總體避險工具;若干國家近年因地緣政治風險升高,也增加官方黃金持有量。黃金市場發展成熟,具相當規模;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統計,過去5年的日均交易量,甚至高於道瓊工業平均指數成分股及美國國庫券市場的日均交易量。
至於比特幣,央行說,根據研究顯示,比特幣仍稱不上是總體避險工具,反而比較像是投機者的槓桿賭注。比特幣若真為總體避險工具,價格走勢應與通膨率及總體經濟不確定性指數呈正相關,以抵禦總體經濟恐慌,但反呈負相關;應與股價呈負相關,實際卻呈正相關。另比特幣市場規模及日均交易量都較黃金小得多。
央行再次強調,比特幣等加密資產價格極具波動,投資風險高,且交易資訊多不透明;若要進行加密資產交易的投資人,務必要提高警覺,審慎評估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