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山追雪前必看!下雪、冰霰、霧淞怎麼區分、成因一文稿懂

▲冬季時,東北季風和鋒面水氣搭配氣溫,台灣區也有下雪機會,而有時條件不夠好,則會降下冰霰或霧淞。(圖/NOWnews資料照)
▲冬季時,東北季風和鋒面水氣搭配氣溫,台灣區也有下雪機會,而有時條件不夠好,則會降下冰霰或霧淞。(圖/NOWnews資料照)

記者張志浩/綜合報導

每每到冬季有東北季風或鋒面影響時,只要水氣夠多且氣溫夠低的情況下,台灣不少山區也都有下雪的機會,不過當水氣、氣溫其中一項條件較為不足時,包括玉山、武嶺、合歡山等地,雖然下不了雪,但也常出現「冰霰、霧淞」等景象,把世界染的一片雪白,對此中央氣象署也教民眾如何分辨這些美景,以及其出現的原因。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雪的成因

雪主要是氣態水在冰晶表面凝華(氣態直接形成固態),逐漸構築一層層結晶​,最終形成一片雪花​。雲朵裡同時存在水的氣、液、固體​,在特定溫度等條件下,​​「液態水表面蒸發的氣態水」​速度高於「​冰晶表面蒸發的氣態水​」時,氣態水就會在冰晶表面逐漸結晶、形成雪花​。

雪的形狀呈規則的水結晶狀,依當天濕度、氣溫,​會有六角、柱、扇、針狀等變化,​在氣象觀測上,雪的強度按特性分為「微雪」、「小雪」、「中雪」、「大雪」,「微雪」表示飄落的雪片,不足以讓表面全部遮蓋或全濕;「小雪」則是能見度到達或超過1公里以上;「中雪」是能見度小介於0.5公里至1公里而;「大雪」為能見度不足0.5公里。

▲玉山今早下雪了,創史來「最晚初雪」。(圖/中央氣象局提供)
▲雪的形狀呈規則的水結晶狀,依當天濕度、氣溫,​會有六角、柱、扇、針狀等變化。(圖/中央氣象署玉山觀測站提供)
🟡冰霰的成因

冰霰主要是「過冷水」遇到觸發結晶的結晶核,例如微小塵埃、一顆冰晶時,會快速地在表面凍住、變成固體​,此時雲朵裡其它的過冷水也會跟著持續此過程​,最終形成一顆顆霰落下;而所謂的​「過冷水」,定義為「溫度低於攝氏0度的水」,​在地表時,水低於攝氏0度會結冰​,但在高空雲層裡,可能會因爲缺乏觸發結晶的凝結核​,因此水過冷水仍保持液態​​。

氣象署說明,由於冰霰是急速凍結的物質,因此粒子內含有很多空氣,結構比較鬆散。形狀接近球狀,降落時空氣阻力較小,會像自由落體快速落下,霰一般會在下雪之前或與雪同時落下,當天空中出現白色固體降落速度不同,就是雪和霰同時落下的現象。

▲冰霰主要是「過冷水」遇到觸發結晶的結晶核,形狀接近球狀,降落時空氣阻力較小,會像自由落體快速落下。。(圖/氣象局玉山觀測站提供)
▲冰霰主要是「過冷水」遇到觸發結晶的結晶核,形狀接近球狀,降落時空氣阻力較小,會像自由落體快速落下。(圖/中央氣象署玉山觀測站提供)
🟡霧淞的成因

霧淞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過冷的水點撞擊暴露物體上迅速凍結」,形成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冰粒聚積物,相較於白霜,霧淞的密度大且質地較硬,主要由分散的冰粒構成,密度約每立方公分0.2至0.3克。​

▲霧淞是「過冷的水點撞擊暴露物體上迅速凍結」,形成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冰粒聚積物,畫面相當美麗。(圖/中央氣象署提供)
▲霧淞是「過冷的水點撞擊暴露物體上迅速凍結」,形成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冰粒聚積物,畫面相當美麗。(圖/中央氣象署玉山觀測站提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跨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