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時報出版》授權刊登,摘自《不上班,每天工作3小時的自由生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疫情來臨時,和一位失聯許久的同學重新搭上線,彼此交換了近況,聊到工作有沒有受到疫情影響。我說現在是自由工作者,做B2B事業,當然也有受到疫情衝擊。他一聽到關鍵字「自由工作者」,興奮到跳起來說:「哇!好羨慕啊!這是我夢寐以求的工作啊!」

我很習慣這種熱烈反應,每當有人得知我脫離體制,都會有類似的回應,帶著一絲祝福和羨慕,對我說:「妳每天都去咖啡廳上班嗎?感覺很愜意耶!」

自由工作者在許多人眼中是一個我行我素、每天都去咖啡廳上班的自在身分,好似我們的主要職責是扮演那樣的角色,而非執行專案本身。我能理解這些沒來由的想像從何而來,多數人從未體會過這種生活,只能看到表象。

雖然我覺得自己確實很幸運,能以相對自主的方式從事擅長的工作,但自由工作不等於可以只挑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即便大部分都是自己喜歡的,仍會遇到不有趣的人事物。

自由工作者拿回過去賣給老闆的自主權,當自己的老闆,但相對的,代表沒有人能幫忙處理雜事、行政、跑腿、開發客戶、提案、報價、簽約、談判、處理客服、算錢記帳、催債討錢,除非你有餘裕外包出去,或另聘小幫手,否則這些都要自己來,校長兼撞鐘,執行專案只是接案過程的一小部分。

我對做這些事情完全沒有怨言,因為我知道這些瑣事雖然繁雜,卻是自主權的一部分,可以從中得知每個專案的成本結構和利潤、客戶的喜好需求,看見努力確實有所回報,不用擔心勞動成果被別人收割。

戳破自由工作的夢幻泡泡雖然很掃興,但我覺得擁有這些認知很重要。我無意抹黑職場,更無意鼓吹每個人都該裸辭當自由工作者,這世界上的每個崗位都有其意義,絕對需要各行各業的專家存在,而我只是同時經歷過不同工作,然後發現自由工作者的形式很適合我而已。

有些人仕途順遂,用不上這些知識,或覺得我的經歷不符個人經驗,都無所謂,但如果這些分享能幫上忙,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達成了。

總之,自由工作不代表想幹嘛就幹嘛,只代表不受雇於特定雇主,不受雇主約束,自然也得不到雇主的協助和保障,這些空缺就得自己填補,要如何看待這件事、賦予其正面或反面的意義,就見仁見智了。

希望有意投入自由工作的人,不要戴著濾鏡看待這種工作形式,認識任何一件事都該了解正、反兩面,才能在未投入前進行全面分析,進而判斷適不適合這種生活。

▲《不上班,每天工作3小時的自由生活》作者邱鈺玲過去曾任數位編輯、行銷企劃,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圖/時報出版提供)
▲《不上班,每天工作3小時的自由生活》作者邱鈺玲過去曾任數位編輯、行銷企劃,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圖/時報出版提供)
●邱鈺玲/輔大織品系服裝設計組畢業。出社會時完全找不到設計助理的工作,只好「不務正業」轉換跑道,改以筆耕為生。曾任數位編輯、行銷企劃。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