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台灣奶,全民一起來!」手舉標語,高呼口號,中華民國乳業協會、台灣農酪產業永續發展協會等相關代表人,今(2023)年8月在立委陪同下,大動作召開記者會,呼籲主管機關拿出實質作為,保護台灣酪農業、提升市場競爭力。因為剩下不到1年半,紐西蘭鮮乳基於2013年簽定的「台紐經濟合作協定」,將可零關稅進口,恐大幅壓縮國產鮮乳生存空間。
酪農戶為何如此擔心?根據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統計,台灣鮮乳在過去10年的世界乳價排名中,都位居高價榜上前五名,甚至在2015年和2017年時還一度登上世界第一,成為「世界最貴鮮乳」,每公升售價是紐西蘭的1.6倍(以2022年售價計算),「看價格,就是死路一條」,台農鮮乳廠廠長林志青苦笑地說著。
台灣酪農業發展早已超過一甲子,為何售價總是居高不下?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秘書長方清泉分析出3點原因:
1.地理環境
台灣主要飼養的乳牛品種「荷蘭牛」最適宜溫度為攝氏15度,但台灣氣候悶熱,為避免牛隻因「熱緊迫」降低泌乳量,需裝設大量降溫設備。
2.台灣農地世界第一貴
目前一公頃土地地價約為3千至5千萬,是紐西蘭的10倍之多,可利用土地缺乏,限縮飼養規模。
3.飼料仰賴進口
土地昂貴且氣候潮濕,國產飼料自給率低,進口價格受國際情勢影響波動大。
方清泉舉例,受到全球通膨、烏俄戰爭等國際情勢影響,裝載飼料的貨櫃從一個1000美金一路飆漲到1萬3千美金,甚至出現「有錢還找不到貨櫃、找不到船」的窘境,在進口成本大增的情況下,飼料廠也只能不斷反應成本,「對酪農幾乎一個月漲一次」。
飼料從最初每公斤15元漲至18元,儘管現在價格稍微回穩,「但還是回不去了」。台灣鮮乳除了必須面對先天生產成本比他國高的劣勢外,後天的產銷價格也被視為一大癥結點。
要上架就給錢!「通路上架費」占比過高 成鮮乳高價元凶
方清泉進一步解釋,在零售鮮乳的價格結構上,酪農約莫只占了30%,反倒是最末端的通路占比可達40%到45%,也就是說一瓶100元的鮮乳,酪農只能分到30元,通路則可分得40到45元,「我也不知道通路為什麼這麼貴」。他認為,在不少歐美國家,如果生乳成本每公斤30元,經過加工、運輸上架後,末端價格每公升平均約落在60元,生乳收購價與市售價比多為1 : 2,明顯低於台灣的1 : 3,「政府是不是應該介入協調這部分的落差?」方清泉氣憤地問。
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的徐濟泰也搬出調查數據強調,台灣的生乳基礎收購乳價會因為涼季(12-3月)、暖季(4-5月、10-11月)、熱季(6-9月)有不同訂價,而乳品廠則會再依品質、環境等條件給予酪農額外加價,但就算目前每公斤的價格平均可達34元,收購價與市售價比仍達1 : 2.8,遠高於澳洲的1 : 1.56。
再者,紐西蘭鮮乳的通路售價雖然高達生乳收購價的4倍(如圖),但每公升價格卻仍舊遠低於台灣,背後代表意義除了是紐西蘭鮮乳生產成本非常低廉外,依據紐澳的價格結構,更表示「通路費用是有調整空間的」。徐濟泰強調,要讓民眾可以買到平價國產鮮乳,確實應該考慮調整通路費用。
「通路上架費用應該降到20%左右」,鮮乳坊創辦人、台灣農酪產業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龔建嘉認為,鮮奶屬於短效期生鮮商品,週轉率高(商品從入庫到售出的時間與效率),和雞蛋相同,屬於民生物資的一級農產品,盼通路能考慮這些特殊性,降低既有抽成,才有可能讓台灣短效期的生鮮商品有更大的運作空間。
量販無奈成眾矢之的 台農廠長:產業必須團結共體時艱
不過面對酪農戶的怒吼,通路商也有話要說,像是量販龍頭之一的家樂福公關張君鴻就無奈表示,通路要背負行銷、進退貨、冷藏、促銷等各項成本,再者,光是鮮乳品項,每一個廠商、每一支商品的通路費用也都不盡相同,「牽涉層面很廣,不能只以單一面向看待」。
對此,本身有生產乳品,也積極幫小農品牌代工的台農鮮乳廠廠長林志青表示,要在通路上架的話,乳品廠在價格上幾乎沒有喊價空間,但紐西蘭鮮乳零關稅進口在即,也只能咬牙苦撐。
他更以台農操作的「阿猴鮮乳」為例,為了讓新產品在價格上能保有優勢,台農除了與酪農戶溝通降低收乳加價費用,也與賣場商議降低抽成,三方各自讓利「用量換毛利」,才得以拿到在市場上競爭的入場門票,他強調「產業絕對要合作、共體時艱」。
紐西蘭鮮乳零關稅進口早已倒數計時10年之久,不少意識到風險的酪農戶已經積極投入育種、機械化等以降低生產成本,部分乳品廠則陸續要求酪農減量甚至解約以降低銷售壓力,至於農業部下一步的積極作為又是如何?畜牧司只透過辦公室助理回應:「相關政策還在研擬,不方便回應」,拒絕記者訪談。主管機關態度消息也難怪讓不少酪農戶感到忿忿不平與心寒,只能想方設法自力救濟,就怕成為台紐協定下的犧牲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酪農業發展早已超過一甲子,為何售價總是居高不下?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秘書長方清泉分析出3點原因:
1.地理環境
台灣主要飼養的乳牛品種「荷蘭牛」最適宜溫度為攝氏15度,但台灣氣候悶熱,為避免牛隻因「熱緊迫」降低泌乳量,需裝設大量降溫設備。
2.台灣農地世界第一貴
目前一公頃土地地價約為3千至5千萬,是紐西蘭的10倍之多,可利用土地缺乏,限縮飼養規模。
3.飼料仰賴進口
土地昂貴且氣候潮濕,國產飼料自給率低,進口價格受國際情勢影響波動大。
方清泉舉例,受到全球通膨、烏俄戰爭等國際情勢影響,裝載飼料的貨櫃從一個1000美金一路飆漲到1萬3千美金,甚至出現「有錢還找不到貨櫃、找不到船」的窘境,在進口成本大增的情況下,飼料廠也只能不斷反應成本,「對酪農幾乎一個月漲一次」。
飼料從最初每公斤15元漲至18元,儘管現在價格稍微回穩,「但還是回不去了」。台灣鮮乳除了必須面對先天生產成本比他國高的劣勢外,後天的產銷價格也被視為一大癥結點。
要上架就給錢!「通路上架費」占比過高 成鮮乳高價元凶
方清泉進一步解釋,在零售鮮乳的價格結構上,酪農約莫只占了30%,反倒是最末端的通路占比可達40%到45%,也就是說一瓶100元的鮮乳,酪農只能分到30元,通路則可分得40到45元,「我也不知道通路為什麼這麼貴」。他認為,在不少歐美國家,如果生乳成本每公斤30元,經過加工、運輸上架後,末端價格每公升平均約落在60元,生乳收購價與市售價比多為1 : 2,明顯低於台灣的1 : 3,「政府是不是應該介入協調這部分的落差?」方清泉氣憤地問。
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的徐濟泰也搬出調查數據強調,台灣的生乳基礎收購乳價會因為涼季(12-3月)、暖季(4-5月、10-11月)、熱季(6-9月)有不同訂價,而乳品廠則會再依品質、環境等條件給予酪農額外加價,但就算目前每公斤的價格平均可達34元,收購價與市售價比仍達1 : 2.8,遠高於澳洲的1 : 1.56。
再者,紐西蘭鮮乳的通路售價雖然高達生乳收購價的4倍(如圖),但每公升價格卻仍舊遠低於台灣,背後代表意義除了是紐西蘭鮮乳生產成本非常低廉外,依據紐澳的價格結構,更表示「通路費用是有調整空間的」。徐濟泰強調,要讓民眾可以買到平價國產鮮乳,確實應該考慮調整通路費用。
「通路上架費用應該降到20%左右」,鮮乳坊創辦人、台灣農酪產業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龔建嘉認為,鮮奶屬於短效期生鮮商品,週轉率高(商品從入庫到售出的時間與效率),和雞蛋相同,屬於民生物資的一級農產品,盼通路能考慮這些特殊性,降低既有抽成,才有可能讓台灣短效期的生鮮商品有更大的運作空間。
量販無奈成眾矢之的 台農廠長:產業必須團結共體時艱
不過面對酪農戶的怒吼,通路商也有話要說,像是量販龍頭之一的家樂福公關張君鴻就無奈表示,通路要背負行銷、進退貨、冷藏、促銷等各項成本,再者,光是鮮乳品項,每一個廠商、每一支商品的通路費用也都不盡相同,「牽涉層面很廣,不能只以單一面向看待」。
對此,本身有生產乳品,也積極幫小農品牌代工的台農鮮乳廠廠長林志青表示,要在通路上架的話,乳品廠在價格上幾乎沒有喊價空間,但紐西蘭鮮乳零關稅進口在即,也只能咬牙苦撐。
他更以台農操作的「阿猴鮮乳」為例,為了讓新產品在價格上能保有優勢,台農除了與酪農戶溝通降低收乳加價費用,也與賣場商議降低抽成,三方各自讓利「用量換毛利」,才得以拿到在市場上競爭的入場門票,他強調「產業絕對要合作、共體時艱」。
紐西蘭鮮乳零關稅進口早已倒數計時10年之久,不少意識到風險的酪農戶已經積極投入育種、機械化等以降低生產成本,部分乳品廠則陸續要求酪農減量甚至解約以降低銷售壓力,至於農業部下一步的積極作為又是如何?畜牧司只透過辦公室助理回應:「相關政策還在研擬,不方便回應」,拒絕記者訪談。主管機關態度消息也難怪讓不少酪農戶感到忿忿不平與心寒,只能想方設法自力救濟,就怕成為台紐協定下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