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疾管署今(28)日例行記者會說明疫情,並公布今(2023)年副傷寒確診個案迄今達到22例、高於近10年同期,對此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此一情況並不尋常,初步懷疑國內有群聚可能性,會針對病毒株進行全基因定序以釐清關聯性。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疾管署說明,今年已發現22例本土副傷寒確定病例,高於2014至2022年同期,衛生單位已完成疫情調查,並啟動相關防治措施,同住或共食之接觸者皆完成採檢,檢驗結果均為陰性。

此外,疾管署表示,依據例行疫調資料顯示,部分個案有生食或食用未充分煮熟的食物,如烤蚵、生蠔、生蝦、生魚片及生干貝等。疾管署已啟動專案調查,針對菌株進行全基因體定序分析比對,同時針對本土確診個案進行更詳細飲食等暴露史之疫調,以釐清可能感染源。

對於疫情創10年來新高,羅一鈞表示,此一情況並不尋常,初步懷疑國內可能有群聚,將針對病毒株做全基因定序,釐清關聯性。

羅一鈞說明,22例副傷寒確診個案中,包括一位死亡個案,但死因並非副傷寒,而是本身癌症共病;該案為中部50多歲男性,本身有癌症轉移,住院2個月後,因為腹瀉而對糞便進行檢驗、分離出細菌,因此確診。

然而,羅一鈞表示,該案經疫調發現,住院期間都沒有生食情況,且陪病家屬檢驗均為陰性,病房關聯人員都沒有疑似症狀,因此病菌來源不明,後個案因癌症死亡,死因與副傷寒無關,因此沒有算入副傷寒死亡病例中。

疾管署說明,副傷寒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是由副傷寒桿菌引起之腸道傳染病,主要透過食用受病患或帶菌者糞便或尿液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傳播,潛伏期通常為1至10天,可傳染期為1至2週,常見的症狀有持續性發燒、頭痛、不適、厭食、腹痛、腹瀉、相對性心搏過緩或軀幹出現紅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