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十五日馬英九、侯友宜、柯文哲、朱立倫簽下六點協議書後,藍白的協商應能水到渠成,孰料藍白雙方民調專家卡在「誤差範圍」到底是3%,還是6%僵持不下,民眾黨民調專家堅持柯一直都是「讓3%誤差範圍」,但國民黨代表則指正負3%,就應是6%,民眾黨代表不願簽字,協商卡關。即便如此,柯文哲與朱立倫分別開記者會時,都沒有說到破局,代表雙方仍對政黨輪替有一定共識,應該會繼續協商下去,只是後續要如何協商,是四巨頭繼續協商?還是如柯所說的「一定是黨對黨,一組人談」?又針對「誤差範圍」卡關,還有沒其他方式能夠解套?坦白說,雖有懸念,但未必不能解。
針對這次卡關,仍得先釐清一個問題,就是十五日到底是柯讓得多,還是侯讓得多?雖然坊間似乎傳出民眾黨與柯文哲讓得太多,國民黨及侯友宜得利,但實際上國民黨與侯也放棄了對侯最有利的政黨支持度納進民調評比 ; 照理說,雙方應該「損益平衡」,而沒有誰讓得太多或誰被吃豆腐情況。畢竟談判本就是互有退讓,也有所得,當大家覺得所得到的足以彌補所失去的時,談判便能成局,十五日藍白協商應該便是如此。
但之後,柯在內部會議時談到「被突襲」並哽咽落淚,柯媽媽也替柯抱不平,妹妹柯美蘭也哽咽不捨他的哥哥,加上媒體的報導,似乎便形塑了「協議對柯不盡公平」的氛圍 ; 反觀侯友宜,除了並未針對協議來做文章外,也表示「要多看看柯文哲的優點」,也沒有針對柯營的反彈進行回擊,只有低調以對。若是以政治操作來說,柯反而會被認為藉此形塑對己有利的氛圍,不只為衝民調支持度,也持續在為下一輪談判累積籌碼,那外界又應該如何評估這樣的操作來凸顯公平呢?確實是個耐人尋味的議題。
但不論如何,藍白確定進入下一輪政黨協商,但會如何談,確實煞費思量,畢竟雙方在互信不夠的情況下,面對更尖銳的僵持點,在時間更緊迫當下,破局的風險更高。首先,若是由侯、柯、朱繼續談,馬仍做見證人的話,或許是較好的開局,一方面原班人馬,好歹有一定程度的默契,可直接切入關鍵議題進行討論,也較能夠節省時間,來因應迫切的登記時程 ; 但問題是,柯已說過他太容易被說服,對方一直堅持,他就可能說「好啦好啦」,幕僚勢必不同意這樣的模式,柯受到內部壓力後,會否接受原談判模式,變得有懸念。
其次,若是由一組人進行黨對黨協商,有利的部分是,主帥加核心幕僚在同一平台上,更能針對彼此卡關的問題進行多面向討論,形成的共識彼此願接受的可能性更高,也更能說服黨內其他人士與支持者,降低日後衝突的可能風險 ; 但問題是,參與協商人數太多,卡關可能性更高,或許更不易妥協,畢竟當十五日協議成局後,柯幕僚卻又認為所謂六個共識之下,有許多模糊地帶,並拋出五點疑問希望雙方共同做出釐清,而後柯辦又要求侯競辦於十七日下午六點前上傳已公布民調報告供雙方審閱,作為下一階段是否採納為有效樣本之討論基礎。柯營幕僚攻勢凌厲,雙方幕僚會否僵持不下?可能風險已然拉高。
再加上團隊協商所耗費的時間更多,面對登記期限將至,會不會導致壓力下的匆促決策,仍有掛一漏萬可能?還有若政黨協商,朱侯加幕僚可視為一組人,但馬英九是否參與?以何種形式參與?或許還得藍白雙方幕僚先期協商,又增加了複雜程度,究竟應如何做,才能創造各方雖不滿意,但能接受的協商形式,確實燒腦。
最後,就卡關的關鍵點,民調技術層面來說,有無雙方協調個具體數據,而非是讓各方各說各話、像前次協議所說的「誤差範圍」?畢竟雙方對於3%與6%有堅持,是否將其折衷在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平均數,依據此數據來進行樣本抽樣與加碼決勝的最後一波新的民調,並由雙方都能接受的民調機構來執行,看是在既有的三比三上來綜合評比,或是就僅以此最後一波單一民調數據來決勝負?或許也是個解套方法。
若是最後的協商能成,藍白整合或能起死回生。
●作者:鈕則勳/中國文化大學廣告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 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之後,柯在內部會議時談到「被突襲」並哽咽落淚,柯媽媽也替柯抱不平,妹妹柯美蘭也哽咽不捨他的哥哥,加上媒體的報導,似乎便形塑了「協議對柯不盡公平」的氛圍 ; 反觀侯友宜,除了並未針對協議來做文章外,也表示「要多看看柯文哲的優點」,也沒有針對柯營的反彈進行回擊,只有低調以對。若是以政治操作來說,柯反而會被認為藉此形塑對己有利的氛圍,不只為衝民調支持度,也持續在為下一輪談判累積籌碼,那外界又應該如何評估這樣的操作來凸顯公平呢?確實是個耐人尋味的議題。
但不論如何,藍白確定進入下一輪政黨協商,但會如何談,確實煞費思量,畢竟雙方在互信不夠的情況下,面對更尖銳的僵持點,在時間更緊迫當下,破局的風險更高。首先,若是由侯、柯、朱繼續談,馬仍做見證人的話,或許是較好的開局,一方面原班人馬,好歹有一定程度的默契,可直接切入關鍵議題進行討論,也較能夠節省時間,來因應迫切的登記時程 ; 但問題是,柯已說過他太容易被說服,對方一直堅持,他就可能說「好啦好啦」,幕僚勢必不同意這樣的模式,柯受到內部壓力後,會否接受原談判模式,變得有懸念。
其次,若是由一組人進行黨對黨協商,有利的部分是,主帥加核心幕僚在同一平台上,更能針對彼此卡關的問題進行多面向討論,形成的共識彼此願接受的可能性更高,也更能說服黨內其他人士與支持者,降低日後衝突的可能風險 ; 但問題是,參與協商人數太多,卡關可能性更高,或許更不易妥協,畢竟當十五日協議成局後,柯幕僚卻又認為所謂六個共識之下,有許多模糊地帶,並拋出五點疑問希望雙方共同做出釐清,而後柯辦又要求侯競辦於十七日下午六點前上傳已公布民調報告供雙方審閱,作為下一階段是否採納為有效樣本之討論基礎。柯營幕僚攻勢凌厲,雙方幕僚會否僵持不下?可能風險已然拉高。
再加上團隊協商所耗費的時間更多,面對登記期限將至,會不會導致壓力下的匆促決策,仍有掛一漏萬可能?還有若政黨協商,朱侯加幕僚可視為一組人,但馬英九是否參與?以何種形式參與?或許還得藍白雙方幕僚先期協商,又增加了複雜程度,究竟應如何做,才能創造各方雖不滿意,但能接受的協商形式,確實燒腦。
最後,就卡關的關鍵點,民調技術層面來說,有無雙方協調個具體數據,而非是讓各方各說各話、像前次協議所說的「誤差範圍」?畢竟雙方對於3%與6%有堅持,是否將其折衷在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平均數,依據此數據來進行樣本抽樣與加碼決勝的最後一波新的民調,並由雙方都能接受的民調機構來執行,看是在既有的三比三上來綜合評比,或是就僅以此最後一波單一民調數據來決勝負?或許也是個解套方法。
若是最後的協商能成,藍白整合或能起死回生。
●作者:鈕則勳/中國文化大學廣告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 opinion@nownews.com
更多「2024大選」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