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周處除三害》本月初上映至今,已累計4112萬票房,來到年度國片排名第四的位置;本片更入圍第60屆金馬獎,包含最佳導演在內等7項大獎提名。由香港出身的導演黃精甫編劇、執導,名製作人李烈「烈姊」新品牌「一種態度」首部作品,更找來烈姊暌違多年沒有合作的金馬影帝阮經天主演。
《周處除三害》描述陳桂林,一位昔日黑幫小弟,頂罪入獄服刑,出獄後在黑道大哥告別式上開槍尋仇,行兇得逞卻發現自己仍然只是「排名第三」的通緝要犯。七情六慾、愛恨情仇,若是瀟灑便罷,但執念萬萬不可有;陳桂林動了歪念,人死前要留名,以為自己可以成為當代的周處除三害,他查出前二名通緝犯的下落,要將他們一一除掉。
《周處除三害》劇組官方宣傳提到,本片結合「黑幫復仇」、「犯罪」、「動作」等類型,更以獨特「暴力美學」著稱。事實上,筆者觀看《周》時,感覺到本片製作團隊強烈的企圖心,企圖製作與過往台灣「類型」電影不同的「動作」場面的用心。然而,若單論其「暴力美學」、「動作戲」、「犯罪」等類型的獨特性,終場「暴力美學」虐殺戲雖然看似致敬《捍衛任務》等當代新型動作電影,台灣北部、中部與離島澎湖跑透透的循線追查通緝要犯的「除害」過程看似台灣「江湖片」前所未見,但「暴力美學」完全不及亞洲國家其他動作爽片珠玉在前,犯罪情節的鋪陳又顯得太過簡單直覺,甚至整段警探陳灰(李李仁)的戲直到結尾都好像還停留在預告片的深度,彷彿是為了續集鋪陳的人物。
來自香港的黃精甫曾執導電影《江湖》(2004)、《復仇者之死》(2010)等片,合作過包含劉德華、洪金寶、曾志偉、張學友、余文樂、陳冠希等知名港星,在《周》之前已經拍過七部長片,尤以《江湖》的卡司調度、《復仇者之死》的奇情情節,讓人對黃精甫掌握風格的能耐深具信心。
事實上,《周處除三害》這個原創故事,卻像是香港西進中國的「合拍片」,受到中國廣電總局審查的影響一樣,儘管台灣沒有政治勢力干擾,故事從開始乃至最後結局卻變成了台灣近年流行的「溫情主義」收尾,最終一場藥師監獄探監的懺情戲,讓人想起台灣大師鍾孟宏導演金馬獎最佳影片《陽光普照》的人文情懷。不約而同,鍾孟宏在拍出陽光普照前,也在《第四張畫》、《失魂》、《一路順風》等片耕耘類型風格。
有人說,這個結局像極了李行的《秋決》中答應主角奶奶感化主角裴剛的蓮兒;負責照料陳桂林的藥師張貴卿抽換X光片,讓陳桂林誤以為自己死期將至,而大徹大悟,反轉而「除害」尊者林祿和(陳以文)、香港仔(袁富華)。最後,落網、處決之日到來,藥師的角色坦承自己的騙局、與隨之而來的死亡,讓陳桂林內心獲得的體悟是什麼呢?
或許,這個「溫情」收尾,是來自香港的類型片導演,「西進」合拍片退回香港後,再次尋找資源來台合作的「調整」。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周處除三害》確實是一個聰明的「糅雜」(hybridation)合成獸,它融合了港片對好萊塢商業片如《捍衛任務》系列等片的學習,卻也有黃精甫自己的新生命。香港電影新浪潮時期,不少動作片導演吸收了來自美國與法國類型片的養分,製造出獨特的香港類型電影,如今甚至影響了好萊塢商業大片的武打戲模式。如今,再一次,養分來次曾經陷於危機之中的香港電影,黃精甫學習了美國商業片的操作,更融合了台灣「溫情主義」的養分,這樣的融合確實在上映當週征服不少院線觀眾。如今上映近一個月,票房不如預測,還未達到五千萬、也離回本甚遠。
讓我們回頭看看,《周處除三害》明顯的不同於它起源故事之處。「周處除三害」典出《世說新語》,原文中,中國孫吳時代江蘇省義興,「兇強俠氣」的周處,與「水中蛟」、「山中白額虎」並列「三橫」的三害。周處其實是孫吳時代太守周魴之子,他除害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額手稱慶,想不到他卻活著回來,周處看到鄉民失望表情,才萌生改意。
就像《周》把原版「周」的結局改寫了一樣,原版故事中該活著面對自己錯誤的主角,在電影中「可能」還是被處決了,而在這之前替他懺悔的藥師張貴卿卻是一個形象來自李行電影《秋決》母親形象。諷刺的是,來自戒嚴時代電影的母親形象,被一位香港導演仿效台灣流行的「溫情主義」,再次放送給島國正在大選邊緣的人民。對一部無法回本、金馬也不願意給予最佳影片提名鼓勵,這樣類型里程碑是怎樣的「突破」?
光從「台灣新電影」和「香港新浪潮」兩個相關連的浪潮傳統,我們或許不難得出「類型」、「浪潮」的誕生,總是源自於政治或經濟上的「危機」,電影人當然總會將拍攝和身處的社會當下的政治經濟情景反映在電影之中。因此,《周》的創新或許還不足以滿足「周處除三害」這個寓言故事給我們的警示:活著面對危機,面對自己應該承擔的過去與未來。於是《周》既無法真正的回應當前或過往,香港電影的確切政治與產業(經濟)危機來源,也無法面對台灣電影目前的商業模式危機。
若《周處除三害》確實是台灣國片類型的新里程,那我們從電影史、電影風格的考古,從電影情節的考察,電影商業文宣的羅列之外,真的該問的是:這回陳桂林的「捍衛任務」,究竟是誰的捍衛任務?而,下回呢?
●作者:沈怡昕/影評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周處除三害》劇組官方宣傳提到,本片結合「黑幫復仇」、「犯罪」、「動作」等類型,更以獨特「暴力美學」著稱。事實上,筆者觀看《周》時,感覺到本片製作團隊強烈的企圖心,企圖製作與過往台灣「類型」電影不同的「動作」場面的用心。然而,若單論其「暴力美學」、「動作戲」、「犯罪」等類型的獨特性,終場「暴力美學」虐殺戲雖然看似致敬《捍衛任務》等當代新型動作電影,台灣北部、中部與離島澎湖跑透透的循線追查通緝要犯的「除害」過程看似台灣「江湖片」前所未見,但「暴力美學」完全不及亞洲國家其他動作爽片珠玉在前,犯罪情節的鋪陳又顯得太過簡單直覺,甚至整段警探陳灰(李李仁)的戲直到結尾都好像還停留在預告片的深度,彷彿是為了續集鋪陳的人物。
來自香港的黃精甫曾執導電影《江湖》(2004)、《復仇者之死》(2010)等片,合作過包含劉德華、洪金寶、曾志偉、張學友、余文樂、陳冠希等知名港星,在《周》之前已經拍過七部長片,尤以《江湖》的卡司調度、《復仇者之死》的奇情情節,讓人對黃精甫掌握風格的能耐深具信心。
事實上,《周處除三害》這個原創故事,卻像是香港西進中國的「合拍片」,受到中國廣電總局審查的影響一樣,儘管台灣沒有政治勢力干擾,故事從開始乃至最後結局卻變成了台灣近年流行的「溫情主義」收尾,最終一場藥師監獄探監的懺情戲,讓人想起台灣大師鍾孟宏導演金馬獎最佳影片《陽光普照》的人文情懷。不約而同,鍾孟宏在拍出陽光普照前,也在《第四張畫》、《失魂》、《一路順風》等片耕耘類型風格。
有人說,這個結局像極了李行的《秋決》中答應主角奶奶感化主角裴剛的蓮兒;負責照料陳桂林的藥師張貴卿抽換X光片,讓陳桂林誤以為自己死期將至,而大徹大悟,反轉而「除害」尊者林祿和(陳以文)、香港仔(袁富華)。最後,落網、處決之日到來,藥師的角色坦承自己的騙局、與隨之而來的死亡,讓陳桂林內心獲得的體悟是什麼呢?
或許,這個「溫情」收尾,是來自香港的類型片導演,「西進」合拍片退回香港後,再次尋找資源來台合作的「調整」。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周處除三害》確實是一個聰明的「糅雜」(hybridation)合成獸,它融合了港片對好萊塢商業片如《捍衛任務》系列等片的學習,卻也有黃精甫自己的新生命。香港電影新浪潮時期,不少動作片導演吸收了來自美國與法國類型片的養分,製造出獨特的香港類型電影,如今甚至影響了好萊塢商業大片的武打戲模式。如今,再一次,養分來次曾經陷於危機之中的香港電影,黃精甫學習了美國商業片的操作,更融合了台灣「溫情主義」的養分,這樣的融合確實在上映當週征服不少院線觀眾。如今上映近一個月,票房不如預測,還未達到五千萬、也離回本甚遠。
讓我們回頭看看,《周處除三害》明顯的不同於它起源故事之處。「周處除三害」典出《世說新語》,原文中,中國孫吳時代江蘇省義興,「兇強俠氣」的周處,與「水中蛟」、「山中白額虎」並列「三橫」的三害。周處其實是孫吳時代太守周魴之子,他除害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額手稱慶,想不到他卻活著回來,周處看到鄉民失望表情,才萌生改意。
就像《周》把原版「周」的結局改寫了一樣,原版故事中該活著面對自己錯誤的主角,在電影中「可能」還是被處決了,而在這之前替他懺悔的藥師張貴卿卻是一個形象來自李行電影《秋決》母親形象。諷刺的是,來自戒嚴時代電影的母親形象,被一位香港導演仿效台灣流行的「溫情主義」,再次放送給島國正在大選邊緣的人民。對一部無法回本、金馬也不願意給予最佳影片提名鼓勵,這樣類型里程碑是怎樣的「突破」?
光從「台灣新電影」和「香港新浪潮」兩個相關連的浪潮傳統,我們或許不難得出「類型」、「浪潮」的誕生,總是源自於政治或經濟上的「危機」,電影人當然總會將拍攝和身處的社會當下的政治經濟情景反映在電影之中。因此,《周》的創新或許還不足以滿足「周處除三害」這個寓言故事給我們的警示:活著面對危機,面對自己應該承擔的過去與未來。於是《周》既無法真正的回應當前或過往,香港電影的確切政治與產業(經濟)危機來源,也無法面對台灣電影目前的商業模式危機。
若《周處除三害》確實是台灣國片類型的新里程,那我們從電影史、電影風格的考古,從電影情節的考察,電影商業文宣的羅列之外,真的該問的是:這回陳桂林的「捍衛任務」,究竟是誰的捍衛任務?而,下回呢?
●作者:沈怡昕/影評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