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失智症者因腦病變影響,以及外部某種刺激誘發,超過九成會產生精神行為症狀(以下簡稱BPSD),常見的BPSD有憂鬱、焦慮、淡漠、睡眠障礙、妄想、幻覺、錯認等。此外,還可能出現重複行為、攻擊行為、衝動行為、飲食障礙、囤積行為等行為問題。這些精神行為症狀可能發生於各種類型失智症和任何病程階段,導致家庭難以應對。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9-10月是臺中市心理健康月,衛生局與R基金會舉辦「過暮不忘 抗齡照護講座」,會中為恭紀念醫院精神醫療中心林邦彥醫師建議,當家人罹患失智,應有的準備為:先了解疾病及照護知識;了解被照護者的期待;了解社會福利及照顧資源;尋找支持來源及情緒抒發管道;設定合理照顧目標;可參加家屬支持團體;與親人協商責任分擔,還有照顧者要安排喘息時間,多一分準備,多一分支持。

認知機能與情緒機能相輔相成

林醫師分享,面對失智者的問題,首先,要了解失智症者的大腦處理情緒區保留狀況較認知區好一點,這意味著,失智症者大腦的情感處理系統相對穩定,照顧好他們的情緒,有助維持其認知功能。當患者的情感困擾降低了,更能幫助他們維持自主性,實現更好的生活品質。

我們可以將BPSD視為一種失智症者特定的溝通方式,這些行為可能代表患者希望引起他人的關注、表達情緒、生理未獲得滿足的抗議等。例如:當患者表現出囤積行為時,可能是因為他們對周圍環境感到不安,希望保護自己的物品。同樣的,當患者出現大聲呼喊、不雅行為、暴力、妄想、幻覺或錯認等情緒表現時,照護者先不要否定幻覺或妄想的存在,相反,應以尊重和理解的方式處理,避免批評或矯正患者的妄想,因為這樣只會降低患者的自尊心,或損害信任關係。可是,當患者對特定對象產生被害妄想時,照護者應根據情況採取隔離措施。若次數一周超過三次,應考慮進一步的醫療幫助,了解可能原因與尋求適當的治療。 

失智精神照護 從看見他的需求開始

林醫師強調,理解患者情緒的根源、生理和心理需求,以及思考背後的原因至關重要,以因應失智症者的症狀和個性而採取不同的方法。若無所適從,可參考各項常見BPSD及因應策略: 

Q1過度依賴照護者

  1. 照護者離開前,可以主動說明原因,告訴被照護者何時回來。
  2. 從家族或朋友中尋求一位可以替代的照護者。
  3. 平時可以提供娃娃或絨布玩具等柔軟安撫物,給予某種程度的安全感,逐步轉移對家屬的依賴。
  4. 尋求喘息資源
Q2睡眠障礙、日夜顛倒問題

  1. 多多安排日間活動,減少白天睡覺的機會。
  2. 多接觸日光,維持作息時間固定。
  3. 規劃助眠儀式ex.睡覺時間和環境固定、睡前聽相同的音樂、開小燈。
  4. 避免晚餐給予大量食物、午後不要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保持夜間安靜與放鬆。
Q3黃昏症候群

  1. 紀錄患者於傍晚出現混亂的時間,或在甚麼情況下容易混亂。每天適度的午休,避免睡太久,如有舒適躺椅,小歇30分即可。
  2. 午休後安排患者喜歡的活動,出現混亂前,讓患者唱喜歡的歌,吃喜歡的食物或外出散步,保持室內明亮。
Q4四處遊走、迷路

  1. 患者可能因記憶力減退,忘記要去哪裡?或因為對環境不熟悉,想找出口或逃離環境的心理需求,可多陪伴。
  2. 留意行蹤,最好可以在照顧者的視線範圍內。
  3. 與鄰居、附近商家說明患者可能出現的情況,門窗加裝隱藏式門鎖或感應裝置。
  4. 可幫患者戴上愛心手鍊、個人衛星定位器,或到警察局按捺指紋,平時幫患者拍照,以利走失協尋用。
Q5遺失物品 經常掉錢包、私人用品、身上的錢財

  1. 不與患者爭執為什麼弄丟,認同他掉東西的心情,並陪伴他一起尋找。
  2. 如有重要文件及物品需貨櫃重財務考慮以信託保管。  
針對失智症患者的行為,六大照護心法可作為指導,不主動質問和評價、多同理和陪伴、轉移話題和理解、尊重個人尊嚴和認同他們的感受,此外,由於患者語言能力可能退化,建議加上手勢、身體姿勢等非語言方式進行溝通,同時採用簡單的是非問題,並遵循3多5要溝通原則:多表情、多肯定、多耐心;要理解、要明確、要告知、要認同、要尊重。

以人為本 維持個人本色的照護原則

最重要的是以人為本,尊重患者的個性,保持他們的自主性,同時照護者應關心自身健康,建立適當的支持系統。林醫師建議可參考下列原則:

  1. 以人爲本,維持個人本色:瞭解失智症者的個性和過去經歷,深入評估其生活狀况、習慣、宗教信仰等,知道他們想做什麽,讓他們在不危及安全的前提下,自主完成一些事情。
  2. 維持能力和長處:關注患者仍然能够完成的任務,利用患者過去的經驗和專長,持續提供適當的活動,維持動能和自我感覺。不要讓他們感到自己無用或被忽視。
  3. 調整環境以滿足需求:不要隨意改變環境,儘量保持患者熟悉的生活習慣。依他的需求,提供清晰的指導和合理的環境調整,例如:無障礙空間的設置。
  4. 建立支持系統:照顧者可通過交流、培訓、社交支持等方式,得到支持並減輕照顧壓力。
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心理健康科呼籲,遇有精神醫療需求,可至衛生局網站查詢精神醫療服務資源,也可利用24小時1925安心專線,有專人提供諮詢服務。

文章來源: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口述/林邦彥醫師 編寫/郭慈明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973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