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Hamas)的衝突持續,且影響不斷外溢,在全球多地掀起波瀾,有人擔心會引發第3次世界大戰,也有人斷言戰事不會升級,因為美國雖然擺出威懾姿態,伊朗也看似言詞強硬,但其實雙方都不希望被直接捲入戰爭,更遑論周邊阿拉伯國家皆呼籲趕緊停火。然而,這場戰爭該如何結束考驗著以色列的智慧,以色列雖然打贏了過去的5場中東戰爭,但其所背負的「不能輸」壓力反而遠遠大過於哈馬斯。
以巴歷史糾葛難解
加薩走廊的現狀為何會是如此?以巴衝突該從哪個年份開始談起?這些問題若有簡單答案,全球今日也就不至於在各地掀起「挺巴 vs 挺以」的無止境論戰,但是對於這複雜的問題,以色列軍方似乎堅持一個簡單的答案,那就是一勞永逸殲滅哈馬斯,為以色列公民創造「新的安全生活」。
紐時專欄作家、3屆普利茲新聞獎主的猶太裔記者佛里曼(Thomas Friedman)直言,「一勞永逸在中東地區是最危險的四個字」。以色列即使能把哈馬斯徹底抹除,只要巴勒斯坦的現狀沒有改變,持續製造出大量失業、充滿憤怒、認為世界待他不公的年輕人的結構沒有改變,永遠會有下一個「哈馬斯」出現。
和前5次中東戰爭不同,發生在社群網路時代的這一輪新衝突,輿論戰與宣傳戰變得更加重要,相比於俄烏戰爭時,西方世界幾乎一面倒力挺烏克蘭,這次的兩極化分裂相當明顯,在歐美國家街頭或是歐美媒體的版面上,也能夠看見許多聲援巴勒斯坦的聲音。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將哈馬斯比作伊斯蘭國,將這場戰爭比作對抗納粹,但是這樣的說法無法讓大部分人買單。尤其在加薩居民的慘狀被人道組織與國際媒體曝光後,同情加薩民眾的聲音自然逐漸高漲。
以色列槓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在外交場合頻頻化身為「戰狼」,堅持目前已不存在採取平衡做法的空間,但以色列此舉等於是訂下高標讓自己失去迴旋的餘地,越是充滿雄心的政治目標,越是容易因為找不出匹配的手段而失敗。
走在鋼索上的美以關係
拜登的以色列之旅被外界視作一場政治豪賭,由於加薩的醫院在拜登出訪前夕遇襲,導致拜登原定與約旦、埃及、巴勒斯坦領袖的四方峰會取消,變成只有與以色列政府會面。雖然拜登確實對以色列提出了語重心長地警告,以美國失敗的反恐戰爭為例,提醒以色列不要遭「憤怒」吞噬,但是以色列當局似乎沒有停手的意思。
某種程度來看,美國與以色列的相互綑綁,讓拜登在國內遭到許多阿拉伯裔和穆斯林美國人的不滿,但大多數美國人仍是傾向支持以色列,美國大選在即,拜登如何在力挺以色列的同時,讓本被視為較支持民主黨的阿拉伯裔和穆斯林美國人不會棄他而去,考驗著拜登的政治智慧。而美國堅持以色列有自衛權,投下唯一反對票否決了聯合國安理會的停火提案,勢必也會讓美國承受許多外交壓力,尤其是阿拉伯國家和全球南方陣營,本就與歐美國家的挺以立場有所歧異。
而對以色列來說,美國的撐腰也像是一柄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美國雖是以色列二戰以後的最大軍援國,但美以關係也並非永遠緊密,今年初以色列爆發一連串反納坦雅胡的示威,納坦雅胡陣營就指責背後有美國插手,是為了刻意打壓以色列執政的右翼政府。且美國也要求以色列必須遵守戰爭法,減少平民的傷亡。《耶路撒冷郵報》的軍事分析家卡茨(Yaacov Katz)認為,一旦以色列揮軍加薩造成平民傷亡增加,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就可能在幾週內減弱。
高喊殲滅哈馬斯容易,但納坦雅胡是否有結束戰爭的方案?
由於擔心政府推動的司法改革有擴權之虞,以色列民眾今年上半年頻頻走上街頭示威,納坦雅胡在衝突爆發前,民意基礎就並不穩固,身上背著數個法律案件,而在衝突爆發之後,雖然民眾在戰爭時期自然傾向團結支持政府,但隨著戰事陷入僵局,對納坦雅胡的不滿聲浪也越來越高。
佛里曼公開批評納坦雅胡不適合作為「一個理性的參與者來管理戰爭」,因為納坦雅胡可能會為了避免因腐敗指控入獄,而急切尋求短期的軍事勝利,這種勝利或許能獲得狂熱份子的支持,但無助於整個局勢的穩定。以色列軍事評論員哈雷爾(Amos Harel)也抨擊納坦雅胡是「一位不稱職的總理」,由於面臨政治生涯可能被迫畫上不光彩句號的風險,而難以做出深思熟慮的決定。
以色列缺少解決加薩問題的腹案,就算殲滅了哈馬斯也無法創造「新的安全生活」。更何況早就有聲音指責納坦雅胡對於哈馬斯刻意採取放任的「割草」策略,不打算真正從根源解決加薩問題,而是每隔一段時間定期進行軍事行動,把長高的「雜草」割除,並藉著外部敵人的存在,來鞏固國內的右翼勢力。
以色列的建國之路或許是靠著一場場勝仗打下來的,但是,以色列若無法找出止戰之道,每次戰爭後就又陷入新一輪的暴力循環,那麼,在這無止盡的戰爭中,以色列就必須承擔「輸一著滿盤皆輸」的風險。哈馬斯這次對以色列發動的殘酷襲擊,打破了許多過去人們習慣的假設,證明以色列管理衝突的「割草」策略失敗,以色列的軍事與情報能力沒有想像得那麼強大。知名以色列記者與評論家沙維特(Ari Shavit)提醒,以色列想打贏這場戰爭一定得慢慢來,不要落入哈馬斯與伊朗設下的陷阱,最終能帶來永恆安全保證的並非武力,而是智慧。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加薩走廊的現狀為何會是如此?以巴衝突該從哪個年份開始談起?這些問題若有簡單答案,全球今日也就不至於在各地掀起「挺巴 vs 挺以」的無止境論戰,但是對於這複雜的問題,以色列軍方似乎堅持一個簡單的答案,那就是一勞永逸殲滅哈馬斯,為以色列公民創造「新的安全生活」。
紐時專欄作家、3屆普利茲新聞獎主的猶太裔記者佛里曼(Thomas Friedman)直言,「一勞永逸在中東地區是最危險的四個字」。以色列即使能把哈馬斯徹底抹除,只要巴勒斯坦的現狀沒有改變,持續製造出大量失業、充滿憤怒、認為世界待他不公的年輕人的結構沒有改變,永遠會有下一個「哈馬斯」出現。
和前5次中東戰爭不同,發生在社群網路時代的這一輪新衝突,輿論戰與宣傳戰變得更加重要,相比於俄烏戰爭時,西方世界幾乎一面倒力挺烏克蘭,這次的兩極化分裂相當明顯,在歐美國家街頭或是歐美媒體的版面上,也能夠看見許多聲援巴勒斯坦的聲音。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將哈馬斯比作伊斯蘭國,將這場戰爭比作對抗納粹,但是這樣的說法無法讓大部分人買單。尤其在加薩居民的慘狀被人道組織與國際媒體曝光後,同情加薩民眾的聲音自然逐漸高漲。
以色列槓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在外交場合頻頻化身為「戰狼」,堅持目前已不存在採取平衡做法的空間,但以色列此舉等於是訂下高標讓自己失去迴旋的餘地,越是充滿雄心的政治目標,越是容易因為找不出匹配的手段而失敗。
走在鋼索上的美以關係
拜登的以色列之旅被外界視作一場政治豪賭,由於加薩的醫院在拜登出訪前夕遇襲,導致拜登原定與約旦、埃及、巴勒斯坦領袖的四方峰會取消,變成只有與以色列政府會面。雖然拜登確實對以色列提出了語重心長地警告,以美國失敗的反恐戰爭為例,提醒以色列不要遭「憤怒」吞噬,但是以色列當局似乎沒有停手的意思。
某種程度來看,美國與以色列的相互綑綁,讓拜登在國內遭到許多阿拉伯裔和穆斯林美國人的不滿,但大多數美國人仍是傾向支持以色列,美國大選在即,拜登如何在力挺以色列的同時,讓本被視為較支持民主黨的阿拉伯裔和穆斯林美國人不會棄他而去,考驗著拜登的政治智慧。而美國堅持以色列有自衛權,投下唯一反對票否決了聯合國安理會的停火提案,勢必也會讓美國承受許多外交壓力,尤其是阿拉伯國家和全球南方陣營,本就與歐美國家的挺以立場有所歧異。
而對以色列來說,美國的撐腰也像是一柄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美國雖是以色列二戰以後的最大軍援國,但美以關係也並非永遠緊密,今年初以色列爆發一連串反納坦雅胡的示威,納坦雅胡陣營就指責背後有美國插手,是為了刻意打壓以色列執政的右翼政府。且美國也要求以色列必須遵守戰爭法,減少平民的傷亡。《耶路撒冷郵報》的軍事分析家卡茨(Yaacov Katz)認為,一旦以色列揮軍加薩造成平民傷亡增加,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就可能在幾週內減弱。
高喊殲滅哈馬斯容易,但納坦雅胡是否有結束戰爭的方案?
由於擔心政府推動的司法改革有擴權之虞,以色列民眾今年上半年頻頻走上街頭示威,納坦雅胡在衝突爆發前,民意基礎就並不穩固,身上背著數個法律案件,而在衝突爆發之後,雖然民眾在戰爭時期自然傾向團結支持政府,但隨著戰事陷入僵局,對納坦雅胡的不滿聲浪也越來越高。
佛里曼公開批評納坦雅胡不適合作為「一個理性的參與者來管理戰爭」,因為納坦雅胡可能會為了避免因腐敗指控入獄,而急切尋求短期的軍事勝利,這種勝利或許能獲得狂熱份子的支持,但無助於整個局勢的穩定。以色列軍事評論員哈雷爾(Amos Harel)也抨擊納坦雅胡是「一位不稱職的總理」,由於面臨政治生涯可能被迫畫上不光彩句號的風險,而難以做出深思熟慮的決定。
以色列缺少解決加薩問題的腹案,就算殲滅了哈馬斯也無法創造「新的安全生活」。更何況早就有聲音指責納坦雅胡對於哈馬斯刻意採取放任的「割草」策略,不打算真正從根源解決加薩問題,而是每隔一段時間定期進行軍事行動,把長高的「雜草」割除,並藉著外部敵人的存在,來鞏固國內的右翼勢力。
以色列的建國之路或許是靠著一場場勝仗打下來的,但是,以色列若無法找出止戰之道,每次戰爭後就又陷入新一輪的暴力循環,那麼,在這無止盡的戰爭中,以色列就必須承擔「輸一著滿盤皆輸」的風險。哈馬斯這次對以色列發動的殘酷襲擊,打破了許多過去人們習慣的假設,證明以色列管理衝突的「割草」策略失敗,以色列的軍事與情報能力沒有想像得那麼強大。知名以色列記者與評論家沙維特(Ari Shavit)提醒,以色列想打贏這場戰爭一定得慢慢來,不要落入哈馬斯與伊朗設下的陷阱,最終能帶來永恆安全保證的並非武力,而是智慧。
更多「以巴戰火再起」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