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陰霾揮之不去,台灣最新CPI年增率甚至高達2.93%,雖然主計總處解釋,近2個月物價主要受到颱風等短期因素影響,然而,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日前卻也承認「物價上漲情行相比過往更高」。有學者指出,2%、3%的通膨率將成新常態,主要歸因於全球生產結構成本的轉變以及追求淨零成本的增加。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CPI(Consumer Price Index),也就是「消費者物價指數」,又稱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是評估通膨,或用來衡量民生物價波動的指標。新聞媒體上常看到的「通膨率」,即為CPI年增率,以CPI年增率5%為例,則可代表通膨率、物價上漲、貨幣購買力縮水5%。

受到疫情以及俄烏戰爭影響,原物料及食品類價格大漲,引發全球性通貨膨脹,台灣於過去兩年曾有過CPI年增率連續21個月超過2%通膨警戒線的紀錄,好不容易於今年年中降至警戒線以下,近2至3個月又因颱風侵襲導致通膨率重回警界線之上,9月CPI年增率甚至逼近3%,創下近8個月以來新高。

雖然主計總處安撫表示,8、9月CPI突破2%通膨警戒線皆屬短期因素,不會重回通膨高點,但外界仍相當憂心,通膨指標CPI破2%恐成新常態。

對此,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日前赴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備詢時指出,未來存在如氣候變遷等諸多變數,雖期盼CPI能比2%低,但理論上,物價上漲的情況會比過去再高一些。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所長吳孟道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時表示,近幾月通膨回升最主要的原因確實與颱風侵台推升蔬菜水果價格以及聖嬰年造成糧食短缺拖離不了關係,然而,未來要面對比過去還要更高的通膨水準,背後最主要的原因是全球生產結構成本的轉變。

最直接的案例可從美中對抗日益白熱化觀察,許多廠商、企業受到地緣政治影響後,進行供應鏈的選擇與佈局時,常須備妥雙倍的設備或廠房,來應對各個不同的國家。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示警「全球化與自由貿易幾乎已死」,如今的全球貿易環境正逐步轉為供應鏈在地化概念,墊高成本的同時,也推升物價和通膨,「當然,這只是其中一種可能性。」

吳孟道指出,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衝擊,淨零轉型任務刻不容緩,全球淨零碳排浪潮正全速前進,若欲達成目標,必定得投入更多資源以及成本來改變製程與設備。平心而論,台灣過往物價與他國相比較為低廉,是由於政府在水、油、電價上加大調控力道,若未來綠電真如預期成為趨勢,電力成本必定有所抬升,政府現在可以要求台電配合政策不調漲電價,或是僅微幅調漲,但未來綠電市場龐大,不可能叫所有供應綠電的廠商配合把電價壓在一定的範圍內。

上述2大因素說明在不久的將來,2%、3%的通膨率將成常態,加上豬肉、雞肉、雞蛋、麵包等17項重要民生物資價格具僵固性,故民眾感受到通膨的程度勢必會更加強烈

下載「NOWnews APP」,拿肯德基「開春金喜吉運168」套餐,專屬優惠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