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東京11日綜合外電報導)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10日宣布,中國、韓國、加拿大等國的專家將於10月16日至23日赴日,分析福島第一核電廠附近海水等的放射性物質濃度。
日本放送協會(NHK)、河北新報報導,國際原子能總署、日本環境省等,以及國際原子能總署指定的第三國機構,包含加拿大衛生部、韓國原子力安全技術院、中國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將派出專家等參與採樣及分析作業。
專家團將在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沿岸,採取海水、海底堆積物、水產品等樣品,分析放射性物質濃度,並跟國際原子能總署於2022年採取的樣本相比,分析今年8月首波「核處理水」排海後,放射性物質濃度是否產生變化。
國際原子能總署於9月召開年度大會時,代表中國出席的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副主任劉敬稱福島的「核處理水」為「核汙染水」,並強烈譴責日本,稱「『核處理水』排海對海洋及生態環境影響具極高的不確定性」,並主張「國際原子能總署必須建立長期且有效的國際監測機制」。
當時代表日本與會的科學技術政策擔當大臣高市早苗則表示,日本會持續與IAEA合作確保安全,至到排海結束。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也曾針對「核處理水」排海表示,「日本是根據國際標準做好安全上的萬全措施來實施」、「從科學觀點來說,並沒問題」。
福島第一核電廠2011年3月遭受東日本大地震(台灣稱311大地震)帶來的海嘯侵襲,引發爐心熔毀,為冷卻熔融核燃料團塊,又製造出汙染水。營運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東京電力公司(簡稱東電),利用淨化裝置去除氚以外的多數輻射物質,最後變成核處理水,貯存在福島第一核電廠腹地內。
東電將首波核處理水稀釋到每公升含氚量低於1500貝克後,於8月24日至9月10日排放首波約7800噸的「核處理水」入海,在10月5日起估計耗時約17天,排放第二波經過稀釋的「核處理水」。
而每公升含氚量低於1500貝克,低於日本國家標準和世界衛生組織(WHO)飲用水的含氚上限標準。
中國政府強烈反對「核處理水」排海,自8月24日起以食品安全等為由,全面暫停進口原產地為日本的水產品。(譯者:楊惟敬/核稿:嚴思祺)1121011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專家團將在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沿岸,採取海水、海底堆積物、水產品等樣品,分析放射性物質濃度,並跟國際原子能總署於2022年採取的樣本相比,分析今年8月首波「核處理水」排海後,放射性物質濃度是否產生變化。
國際原子能總署於9月召開年度大會時,代表中國出席的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副主任劉敬稱福島的「核處理水」為「核汙染水」,並強烈譴責日本,稱「『核處理水』排海對海洋及生態環境影響具極高的不確定性」,並主張「國際原子能總署必須建立長期且有效的國際監測機制」。
當時代表日本與會的科學技術政策擔當大臣高市早苗則表示,日本會持續與IAEA合作確保安全,至到排海結束。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也曾針對「核處理水」排海表示,「日本是根據國際標準做好安全上的萬全措施來實施」、「從科學觀點來說,並沒問題」。
福島第一核電廠2011年3月遭受東日本大地震(台灣稱311大地震)帶來的海嘯侵襲,引發爐心熔毀,為冷卻熔融核燃料團塊,又製造出汙染水。營運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東京電力公司(簡稱東電),利用淨化裝置去除氚以外的多數輻射物質,最後變成核處理水,貯存在福島第一核電廠腹地內。
東電將首波核處理水稀釋到每公升含氚量低於1500貝克後,於8月24日至9月10日排放首波約7800噸的「核處理水」入海,在10月5日起估計耗時約17天,排放第二波經過稀釋的「核處理水」。
而每公升含氚量低於1500貝克,低於日本國家標準和世界衛生組織(WHO)飲用水的含氚上限標準。
中國政府強烈反對「核處理水」排海,自8月24日起以食品安全等為由,全面暫停進口原產地為日本的水產品。(譯者:楊惟敬/核稿:嚴思祺)11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