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美國研究發現,年輕人罹患大腸癌的比例顯著上升。面對大腸癌年輕化趨勢,我國公費篩檢目前只涵蓋50歲以上族群。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呼籲下修公費篩檢年齡至45歲,台北、台中、彰化3縣市率先響應,最快後年實施青壯年腸癌篩檢。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表態支持,若爭取到預算,最快有望後年下修篩檢門檻。
腸癌潛伏於青壯年,一旦罹癌不只可能奪走生命,家庭也可能因為失去經濟支柱而變得脆弱。腸癌篩檢可減少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降低35%死亡率。目前我國公費腸癌篩檢是由政府補助,進行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然而補助對象只涵蓋50~74歲族群,卻沒納入45~49歲這群社會及家庭重要經濟梁柱,而且男性篩檢人數甚至少於女性。
「台灣一定漏掉了什麼,才讓年輕大腸癌(發生率)這麼高,」邱瀚模推測可能原因包括:公費腸癌篩檢不夠普及、多數人只篩1次、年輕族群未被納入公費篩檢範圍等。
美國許多癌症相關團體,已下修公費腸癌篩檢的起始年齡至45歲,甚至提出「45 is the new 50」的篩檢概念,澳洲也是。邱瀚模強調,台灣40~49歲青壯年罹患大腸癌的高發生率排名全球前幾名,這群人因沒有篩檢,發現症狀時經常為時已晚、死亡率高。呼籲政府下修公費腸癌篩檢的年齡,不應再等待和觀望其他國家做法,應走台灣該走的路。
立委吳玉琴認為,下修公費腸癌篩檢的年齡至45歲是一項好的健康投資,有助大腸癌早期確診,而且所需的預算應不多,建議國健署應在癌症年度計畫向主計總處爭取相關預算,也請國健署在3個月內提出相關分析報告。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根據歐美目前的公費腸癌篩檢資料,在年齡部分並未下修。不過國健署持開放性立場,承諾最晚11月初會有下修年齡的成本效益試算版本,尚需要更多的國內資料、國際證據及專家意見。
為此,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提出台灣本土的真實數據。2001年他在台南和基隆社區進行50萬名中壯年族群(40~49歲)的腸癌篩檢分析,僅約5萬人有進行腸癌篩檢,44.5萬人則沒有做。這項研究持續追蹤至2019年,發現前者大腸癌發生率為每年每10萬人有45人罹病,後者則為58。結果顯示,50歲前開始接受篩檢,發生大腸癌風險減少22%。
陳秀熙同時提出「精準篩檢」概念,透過AI計算出糞便潛血濃度愈高者,發生晚期大腸癌和大腸癌死亡率也愈高,因此篩檢的間隔應予以調整,不一定每人每2年做一次,風險較低者可拉長至每6年篩檢一次,風險較高者則應每半年一次就做篩檢。
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建議,現行的腸癌篩檢流程要創新,例如讓民眾網路預約,由現有的公衛醫療體系把採便管郵寄到府,民眾採便後則放置於社區藥局或超商,由專人回收送驗。如此一來,採便更方便,也有機會更快收到報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951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年輕大腸癌發生率高
根據衛福部統計,大腸癌已連續15年成為台灣新增癌症病例的第一名,並且在癌症死亡人數中排名第3。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2020年,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高達40.5%,在全球排名第6、亞洲排名第1。大腸癌和社會發展習習相關,值得注意的是,大腸癌年輕化正撲向青壯年族群,而且男性發生率較女性高1.5倍。腸癌潛伏於青壯年,一旦罹癌不只可能奪走生命,家庭也可能因為失去經濟支柱而變得脆弱。腸癌篩檢可減少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降低35%死亡率。目前我國公費腸癌篩檢是由政府補助,進行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然而補助對象只涵蓋50~74歲族群,卻沒納入45~49歲這群社會及家庭重要經濟梁柱,而且男性篩檢人數甚至少於女性。
醫質疑「公費篩檢一定漏掉了什麼」
為促使台灣扭轉這項「不名譽的第1名」,邱瀚模提出調整公費腸癌篩檢的年齡門檻,從補助50~74歲民眾,下修至45歲即可被納入補助。他表示,台灣全面執行公費腸癌篩檢10多年是有成果的,理論上也應該要做得很好,但在數據上不是如此。年齡愈高的民眾因被納入公費篩檢族群,發生率逐年緩降,然而未被涵蓋的「40~44歲」和「45~49歲」青壯年族群發生率雙倍成長,甚至已被納入的「50~54歲」中壯年族群,發生率也未減反升。「台灣一定漏掉了什麼,才讓年輕大腸癌(發生率)這麼高,」邱瀚模推測可能原因包括:公費腸癌篩檢不夠普及、多數人只篩1次、年輕族群未被納入公費篩檢範圍等。
美國許多癌症相關團體,已下修公費腸癌篩檢的起始年齡至45歲,甚至提出「45 is the new 50」的篩檢概念,澳洲也是。邱瀚模強調,台灣40~49歲青壯年罹患大腸癌的高發生率排名全球前幾名,這群人因沒有篩檢,發現症狀時經常為時已晚、死亡率高。呼籲政府下修公費腸癌篩檢的年齡,不應再等待和觀望其他國家做法,應走台灣該走的路。
公費篩檢下修年齡 國健署:要試算成本效益
根據健保署的最新資料,2022年花在大腸癌的醫療費用約160億元、藥費約56億元。細究各期別可發現,第四期的醫療費用和藥費,分別是第一期的5倍和11倍。換言之,愈早期發現及治療,有助節省健保費用。立委吳玉琴認為,下修公費腸癌篩檢的年齡至45歲是一項好的健康投資,有助大腸癌早期確診,而且所需的預算應不多,建議國健署應在癌症年度計畫向主計總處爭取相關預算,也請國健署在3個月內提出相關分析報告。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根據歐美目前的公費腸癌篩檢資料,在年齡部分並未下修。不過國健署持開放性立場,承諾最晚11月初會有下修年齡的成本效益試算版本,尚需要更多的國內資料、國際證據及專家意見。
為此,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提出台灣本土的真實數據。2001年他在台南和基隆社區進行50萬名中壯年族群(40~49歲)的腸癌篩檢分析,僅約5萬人有進行腸癌篩檢,44.5萬人則沒有做。這項研究持續追蹤至2019年,發現前者大腸癌發生率為每年每10萬人有45人罹病,後者則為58。結果顯示,50歲前開始接受篩檢,發生大腸癌風險減少22%。
陳秀熙同時提出「精準篩檢」概念,透過AI計算出糞便潛血濃度愈高者,發生晚期大腸癌和大腸癌死亡率也愈高,因此篩檢的間隔應予以調整,不一定每人每2年做一次,風險較低者可拉長至每6年篩檢一次,風險較高者則應每半年一次就做篩檢。
跑在中央之前 北中彰擬籌預算響應
台北市、台中市、及彰化縣3縣市的衛生局長,同意以試辦計畫模式響應「45 is the new 50」的公費腸癌篩檢。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說,以台北市的篩檢率試算,若要執行45歲以上的公費腸癌篩檢,約需花3千萬元。由於今年和明年已有既定計畫要執行,不過2025年有機會透過整合式篩檢活動,設法籌錢試辦。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建議,現行的腸癌篩檢流程要創新,例如讓民眾網路預約,由現有的公衛醫療體系把採便管郵寄到府,民眾採便後則放置於社區藥局或超商,由專人回收送驗。如此一來,採便更方便,也有機會更快收到報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951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