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台灣董事學會今(2)日舉辦「2023企業應變核心能力調查報告發表-國際新秩序中的思維與韌性研討會」,並發表2023企業應變核心能力調查報告,訪問175名企業高階主管,分析處於當前變動經營環境下,前瞻力、開創力、數位力、覺察力及回復力等5大能力表現,透視企業面對國際新秩序的領導及脆弱環節,結果有近5成科技、媒體及電信業認為具「前瞻力」,3成工業、製造業產業自評「覺察力」不足。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安侯建業國際新秩序整合策略辦公室主持會計師劉中惠指出,根據「2023企業應變核心能力調查報告」結果發現,在滿分為5分的評量中,受訪企業自評對於「前瞻力」的平均分數達到3.67,為5力中得分最高者,反映出靈活與彈性是台灣企業最大的優勢;其中,科技、媒體與電信產業評分4以上者達到46.5%,表現優於其他行業。

在滿分為5分的評量中,受訪企業對於「覺察力」的自評平均分數僅達3.47,為5力中得分最低者,反映出企業面臨環境變化,對於是否能主動尋找且識別重要而攸關的資訊,以避免做出錯誤決策,顯得沒有把握。此外,工業、製造業於「覺察力」的自評結果相對 其他行業較為滯後,平均分數僅達3.31分,當中,接近3成受訪企業自評分數更是低於3分。

劉中惠說,面對國際政經情勢快速變化、國際法令牽動既有布局,再加上氣候環境變遷影響,企業永續經營已成新顯學,企業當前身處全球供應鏈,資源分配的戰略上需更連貫及全面,將永續發展所帶動的外部風險與機會納入商業決策中。國際新秩序下接踵而來大環境變局,為企業帶來挑戰也是機遇,企業可藉由企業應變核心能力系統為自身企業盤點優劣、強弱,作為突破多變市場挑戰的利器。

台灣投資人關係協會理事長郭宗霖表示,企業發展都需要人才,而台灣各行各業缺工情況都非常嚴重,但企業所謂的「缺工」,缺的是符合「企業發展需要」的員工。企業甚至缺的是跟一起打拚的「伙伴」,企業主都有「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感慨。所以企業如何創造自己吸引人才的條件,讓員工有共同的願景一起打拚,才是留才的關鍵。

安侯建業風險顧問負責人朱成光則提到,當永續經營ESG議題持續發光發熱,多數企業亦緊鑼密鼓建置與環境保護及社會責任有關的優化措施。然而,治理面向的議題,可以思考為環境面向與社會責任面向的發展基礎,且應該考量風險為導向的基礎。而所謂風險為導向的基礎,在於企業須先辨認經營環節中所有可能面臨的風險議題,並就相關風險議題分類分級,以投入不同程度資源去提升企業永續經營機制,並建議企業辨認企業內部風險細項,並就辨認出的可能風險細節,擬定相對應的風險抵減策略與措施,以有效的降低風險帶來企業營運持續的衝擊。

安侯建業工業產業服務主持人暨管理顧問部執行副總劉彥伯認為,Covid 19及俄烏戰爭造成供應鏈的斷鏈影響,已經轉變成中美貿易地緣政治對供應鏈的選邊效應,而生產據點的多樣化已成為提升供應鏈韌性的必要策略,尋求中國+N更是台商避險的顯學中,高達55%的台商選擇南亞與東南亞國家作為+N的遷移標的,另有高達68%選擇一個以上的多元國家與區域,來降低供應鏈的風險。

除了多元的生產基地,因預測失準造成的供需失調與庫存過剩,是產業面臨的一大課題,如何建構有效的多緯度數據蒐集庫,進而培養數據建模、運算、分析與決策的能力,將是供應鏈韌性提升的關鍵。另外淨零碳排驅動的綠色供應鏈碳足跡、碳權與碳稅計算,將驅動企業對於新技術、新產品與新市場創新商業模式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