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泰大直」建案因施工不當,造成鄰近多處民宅傾斜坍塌,這起意外除了人禍,也凸顯該區域地質鬆軟的現象。事實上,根據統計,人口極度密集的台北市,有65%的建築物面積位於土壤液化的中、高潛勢區,不只台北,整個台灣的人口密集區,幾乎都座落在土質鬆軟的高風險區域。台灣的地質安全嗎?國人該如何自保?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時間拉回2016年2月6日,台南永康維冠大樓因為高雄美濃地震導致房屋整棟倒塌,當時正值小年夜的凌晨,許多還在睡夢中的居民逃生不及,115條生命逝去,附近也有多棟民宅嚴重傾斜甚至下陷半層樓。

由於該區域古時地形曾是鯽魚大湖,引發地質鬆軟、土壤液化而釀災的討論,當時政府宣布公開全國土壤液化潛勢區域,民眾只要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網站,輸入地址,就能查詢自家地質是否有土壤液化的風險。

你家是土壤液化區?河流沉積作用是關鍵

從中央地質調查所的網站查詢後可發現,土壤液化高潛勢區集中在淡水河周遭的大台北都會區,宜蘭市區到羅東,以及台中以南到屏東東港沿岸,等於是人口密集的西部縣市,幾乎都在地質高風險的高潛勢區範圍內。

會有這樣的地質分佈,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這是因為河流的沉積作用。濁水溪的沖積扇包括彰化、雲林,以及嘉南平原一帶都是泥巴土,越往河流的中、上游區域,因為沉積石礫硬度較高,所以接近山區的地質相對會比較穩固。

至於台北市,「基泰大直」預售時成交價最高達每坪144萬,可說是台北市的黃金地段,但鄰近民宅下陷,凸顯該區域地質鬆軟,郭鎧紋解釋,由於淡水河三大支流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把礫石、砂、泥帶入盆地內堆積,最終形成台北盆地的地形,其中大漢溪和新店溪的沉積沙礫硬度較高,支撐力較好;但基隆河的沉積物相對像爛泥巴,加上基隆河是曲流,截彎取直前舊河道的流域,都是類似的軟弱土質。

台北盆地因為先天的地形成因,導致土質鬆軟,其中流經大直地區的基隆河最慘,帶入的泥沙顆粒最細,基本上都是「爛泥巴水」,所以盆地北邊包括汐止、內湖、士林、松山、南港、大直、瑞芳、平溪等地,都有部分區域受到基隆河域影響,地質鬆軟,在水土保持上較為不易。

高潛勢區地質鬆軟免恐慌 建築工法可改善

由於海邊、河道和海埔新生地,都是砂質土壤和高地下水同時具備的區域,因此這些區域若遭遇5級以上強震,就可能觸發土壤液化,導致災害。如果住在這類地質高潛勢地區該怎麼辦?專家要民眾先別恐慌。

前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理事長張錦峯解釋,土壤液化區還是可以蓋房子,只要在建築工法上透過人工補強或改善,就沒有安全問題。改善地質的做法像是在地基上打基樁,或置換土壤,也就是把土壤跟混凝土拌合後回填,確保地基穩固,尤其處在土壤液化高潛勢區的建築物,耐震設計更加重要,但相對地,建商也必須投入更多成本。

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副理事長蘇模原受訪時話說得更白,他表示,針對土質不佳的地基改良,最大挑戰往往不是工程技術,而是業主「願不願意花錢」。

北市7成房屋屋齡破30年 大地震恐倒5000棟

國內在921大地震後修法提升建築法規,因此在2003年後取得建照的建築都有一定的耐震能力,2006年後法規更把斷層和地質納入影響因子,取得建照的建築在安全把關上更為嚴謹。但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2023年6月為止,全國平均屋齡高達33年,全台屋齡超過30年的房屋更高達53.3%。

進一步觀察,全台房屋最「老」的縣市就是台北市,有7成2的房屋屋齡超過30年,總計有65.5萬棟老宅,加上台北市約有65%的建築位在土壤液化的中、高潛勢區域,不免讓外界擔心民眾的居住安全。

內政部前部長、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李鴻源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專訪時分析,近來頻繁出現的天坑,主要是工程失誤,並非外界想像的地質問題。李鴻源認為民眾更該重視的是地震風險,因為比起新建築,老房子的施工規範沒那麼嚴謹,耐震係數(要求)不高,「萬一大台北發生6.2級以上的地震,約有5000棟房子會倒塌」。

老宅加上地質鬆軟的雙重危險因子,凸顯台北市都市更新的重要性。李鴻源強調,中央應推動「防災型都更」,未來國土規劃的藍圖勢必要配合災害潛勢分析進行調整,執行面還包括將首都從台北遷到台中,人口分散除了利於施工外,也有助於降低房價。尤其極端氣候在現今已成常態,許多國家都已採取相關因應措施,台灣也務必從防災的角度提前佈局,才能降低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的風險。

更多「北市大直民宅塌陷」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