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謠傳已久的都市傳說「別對鏡子問:你是誰?」幾年前就引起不小的討論,日本甚至有網友親身進行這項恐怖實驗,30天後竟真的面容憔悴、精神恍惚。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此心煦心理治療所蔡岳融心理治療師指出原因,也提醒民眾勿輕易嘗試,日常也有其他相似情況建議不要問,尤其是風險族群。

別對鏡子問「你是誰?」心理師:小心自我認同瓦解。

完型崩壞:蔡岳融心理師指出,此現象可從「完型崩壞」探討,人的大腦對世界的認知,會透過各項知覺獲取資訊、進行組織、得到答案,當看著某畫面久了也會想更了解更多、想得到更多資訊或腦補,這也意味著自己可能並不了解正在看的東西或覺得陌生。

例:字看久了變得陌生心理師舉例,最典型的例子例如同一個字看久了,會突然覺得這個字很陌生、不認得,這也稱「語義飽和」。看著鏡中的自己也可能出現此現象,但當發現自己對自己感到陌生時,會存在著威脅自我認同的風險。

自我暗示、自我懷疑:另一方面,對著鏡子問你是誰,如同問著自己的身分,也會形成心理暗示、自我懷疑,甚至因為似乎不瞭解自己而出現自我否定,自我認同漸漸瓦解。講得更白話一點,就是不認得自己。

就算有回答,自我認同也會動搖? 心理師說明,不論是自我認同或是回覆問題的答案,都會是需要驗證的,像是自己的經驗、他人的反饋等,正如和其他人對話時,會希望獲得肯定、回覆。但鏡中的自己並不會有所回饋,即便自己回答「我是一個好人。」也容易因為沒有驗證而不免感到心虛,自我認同便會動搖,而否定的答案影響則更大。遑論,通常提出此相似問題時,僅僅只有提問而沒有回覆,也就是僅僅只有自我暗示、自我懷疑。

自我認同瓦解會怎樣? 蔡岳融心理師表示,一個人的自我認同非常重要,當自我認同瓦解,一切的狀態都會變得相當不穩定,就像是「好像什麼事都對、又都不對」這般虛無飄渺的感覺。整體而言,上述不論是基於何種原因,當對著鏡子提問「你是誰」時,威脅到自我認同的風險都相當高。

#蔡岳融 #都市傳說 #鏡子 #別對鏡子問你是誰 #自我認同 #自我懷疑 #語義飽和 #完型崩壞
#蔡岳融 #都市傳說 #鏡子 #別對鏡子問你是誰 #自我認同 #自我懷疑 #語義飽和 #完型崩壞


別對鏡子問「你是誰?」心理師:尤其是風險族群。

上述的情況對於部分族群影響更大,包括心思敏銳者、容易受到心理暗示者、思考較負面或沒信心者、對於提出問題本身不具有答案者、容易對號入座者、易對未知感到恐懼者等。

為什麼較容易受影響?前三者較容易理解,易受影響,特別是負面影響。提問卻不具答案者,則如前述沒辦法自己回應正面答案或心虛而受到影響。容易對號入座者則可能出現自我懷疑或否定時,就此對號入座。至於面對未知,有些人是感到具有挑戰性、感到興奮,有些人則會感到恐懼,在自己無法提出有力的答案時,便會出現未知而感到恐懼。因此建議上述這些族群更是別輕易嘗試。

#蔡岳融 #都市傳說 #鏡子 #別對鏡子問你是誰 #自我認同 #自我懷疑 #語義飽和 #完型崩壞
#蔡岳融 #都市傳說 #鏡子 #別對鏡子問你是誰 #自我認同 #自我懷疑 #語義飽和 #完型崩壞


別對鏡子問「你是誰?」心理師:4問題都最好別問。

4問題共同風險:蔡岳融心理師指出,「對鏡子問你是誰」這個行為對心理認知、心理健康風險其實相當大,雖然看似僅是個都市傳說或實驗,鮮少人會問,但其實相似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

舉例來說,日常感覺挫敗時,許多人會對著鏡子問「你到底在幹嘛?」、「你到底怎麼了?」、「你怎麼會做出這種事?」等,這些雖僅是發洩情緒,但同樣也是個提問,且未必具有答案,也就難以回應問題或為自己辯解,將可能更加削弱當前原本就感覺挫敗的心理狀態。

若真的要問,要先做好準備:蔡岳融心理師表示,不論是基於實驗或是日常對著鏡子發洩情緒,對鏡子提出問題,建議一定要有「有辦法確切實際驗證的答案」,例如「我是個善良的人,我昨天才扶老奶奶過馬路、讓出博愛座」等等。若沒有,就別問。

真的問了、狀態不好,怎麼辦?若當自己發現狀態不對時,一定要停止當前所提出的問題,沒有答案也無所謂,等到自己思考出確切的答案、或做出實際行為能作為驗證時,再給自己答案,以確保自我認同穩健。

再次提醒,上述問題建議不要對鏡子問,尤其風險族群。若發現狀態越來越不穩定,可尋求心理諮商或身心科醫師協助。

#蔡岳融 #都市傳說 #鏡子 #別對鏡子問你是誰 #自我認同 #自我懷疑 #語義飽和 #完型崩壞
#蔡岳融 #都市傳說 #鏡子 #別對鏡子問你是誰 #自我認同 #自我懷疑 #語義飽和 #完型崩壞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