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柯文哲召開醫療政策大綱「投資健康 有效醫療 永續健保」記者會時談到,他訪問新加坡時,曾問新加坡高層如何處理好在中美強權之間的關係,新加坡高層直言,台灣內部都沒共識,如何應對兩岸關係?應對中美?他想一想也對,台灣很多內部問題,主要政黨領袖真的要坐下來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加坡人說的話聽起來好像是那麼回事兒,符合大家「攘外必先安內」的世俗觀點。若根據人類歷史事實基本面與一般經驗法則而論,新加坡人是事不關己,看人挑擔不吃力,說別人的事兒不用負責,實際上是禁不起分析的瞎扯淡。

「攘外必先安內」是人人耳熟上口的一種世俗說法,「攘外」與「安內」變成了兩件有邏輯先後次序的事項。然而,人世間的事物,特別是複雜的政治事務,常常是在時間長流中彼此交錯混雜,相互循環影響的,「攘外」與「安內」應該也是存在這樣的關係之中,緊密糾纏的事物難以規定出其未來的邏輯次序,而是必須同時進行,才合乎人間的世道。

從歷史的例子可以看出,面對外部威脅時,安內常常是烏托邦,攘外又不得不在安內底定之前便奮起發動,否則一旦被外敵滅了,連安內的立足點都沒有了。八年抗戰時中國的處境就是這樣,內部有中共叛亂、日本人扶植的漢奸政權、親日派、求和派、地方軍閥派、國民黨內派系林立、……等等,各有各的地界山頭,若是等待真正安內完成,才抵抗日本侵略,那就如同等待「宣統四年」,永遠等不到,也不可能獲得1945年的勝利。烏克蘭之戰爆發時烏克蘭的情況亦類似,內部也有勢力不弱的親俄派,若是等到剿滅剷除親俄派再來抵抗俄軍,如何能有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的烏克蘭反攻戰果?

是故,若參考這兩個例子,新加坡人的問題「台灣內部都沒共識,如何應對兩岸關係?」隱含台灣內部要有共識才能處理好兩岸關係,就好比是要台灣採行類似「攘外必先安內」的邏輯,必然脫離人類事物的事實基本面,將陷台灣於空論與空想,虛功務虛,結果必是一場空悲切。同時,以為有共識才能處理好兩岸關係,就是畫地自牢,白白送給台獨份子充分的時間與空間以及杯葛的主動權。

眾所周知,民進黨採行的是「台獨路線」,自始以玩弄國家認同的遊戲煽惑人心。在政治上,國家的認同可以玩弄,就是可以玩弄憲法的義涵,連憲政體制都可玩弄,還有什麼不可玩弄?自然屢屢出現政治超限戰,玩過「暴力邊緣論」者難道不會以此複製於其他事項,玩台獨邊緣論嗎?依靠一系列超限戰壯大勢力者,能不食髓知味,繼續玩弄於己有利的超限戰嗎?其他政黨能與這樣的黨取得共識嗎?說什麼「中華民國是最大的公約數」,是自欺卻不足以欺人。實際的情況是,「中華民國是最大的玩具」,各黨都在玩,「一個中華民國各自表述」,能有什麼真正可以面對中共、解決兩岸問題的「共識」?騙人是本事,自欺是愚蠢!處理兩岸議題不能空想先團結台灣內部明矣。

8月24日柯文哲表示,「按照中華民國憲法,我們領土還包含大陸地區」,這種題目是有標準答案的,相信賴清德也不敢反駁。柯不妨直接問賴,是否接受此命題,就能得知賴是否敢不敢反駁。賴清德追隨蔡英文「中華民國台灣」的旗號,柯不妨自己先想想,「中華民國台灣」與「中華民國」有沒有差別?以柯的智商,應不難得知正確答案。

鑒諸中國八年對日抗戰與烏克蘭之戰的教訓以及民進黨以台獨路線為黨綱與神主牌的事實,台灣想要在兩岸關係中有所作為,奪回一部份的主導權,就方法論而言,絕非先尋求各黨共識,而是先有政黨願意堅持事實基本面,提出合乎事實基本面與一般經驗法則的兩岸政治戰略論述,喚醒人民與教育人民正確認知兩岸關係的本質,同時勇敢地一步步具體實踐此戰略,讓人民看到膽識,看到出色效果,必能獲得人民的喝采與支持,具備不同於民進黨之號召人民的力量,逐步擴展台灣方面的主導權,才有搞好兩岸關係的門檻條件。整天夢想龜毛兔角的共識,只是為自己種下坐等失敗的禍根罷了。

柯文哲既然已經認識到「按照中華民國憲法,我們領土還包含大陸地區」的事實,也曾親聆李登輝的告誡,兩岸關係只能言及「特殊」,不要說「國與國」,應該清楚知道,兩岸關係的本質應該是「人民內部的矛盾」。

在「人民內部的矛盾」中,我們最大的本錢與最有利的出路是,提出合實合理的政治戰略論述,說好兩岸過去與現在的事實基本面以及未來的願景,爭取台灣人民、大陸人民、海外華人對此論述的同情、認知、理解與支持,催化兩岸人心對我們生活方式與發展模式有利的化學變化,進而影響大陸「自己」的改變,進行真正民主化的政治體制改革,兩岸才有可持續之永久和平的機會。我們不應幻想台灣內部不切實際的最大公約數,應該利用客觀形勢與存在事實基本面中的客觀機制,發展營造兩岸人民的最大公約數,亦即民主與和平。

若是因無知或膽怯,提不出或不敢提出這樣的政治戰略,依然夢想因循苟且於「九二共識」或「五個互相」可以創造和平,其實是為台獨勢力注入最滋補的養份,放縱台獨勢力恣意妄為,極有可能令事物之本質從「人民內部的矛盾」滑入「敵我矛盾」的錯軌,當然就有可能引爆不可思議的災難。


●作者:朱駿/時事評論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