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公布資料,2022 年自殺死亡人數為 378 人,較前一年增加202 人,增加了 5.6 %,分析原因可能有三者包括網路使用、家庭因素以及精神疾患共病,值得正視。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張家銘指出,台灣每年有 3600 人死於自殺,但得到憂鬱症有幾十萬人,估算大概有 10 %的憂鬱症患者到非常嚴重的時刻會想要結束生命,而這些念頭是需要守護者的幫忙。

根據研究,發現很多憂鬱者是一時短暫的衝動,但透過治療、陪伴與關心是可以痊癒的,「活著可能是為了家人,但你的痛苦,可以讓大家一起來承擔。」

壓力導致心理與慢性病惡化

後疫情時代,全球邁向疫後復甦重建之路,肯愛協會秘書長蘇禾分享,協會長期認助的 234 個脆弱家庭調查顯示長身心狀況,憂鬱症占 31 %、躁鬱症占 21 %、身心障礙占 3 %、無症狀占 45 %。

聯新國際醫院家醫科主任康曉妍指出,壓力可能會引發的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免疫功能失調、糖尿病等等,部落兒童慢性病包括腎臟病、心臟病、糖尿病等,需要提高警覺。



預防憂鬱症自殺的 6 大分析

蘇禾進一步分享,憂鬱症具主觀性、複雜性、多變性、及時性、教育性及迫切性,了解憂鬱症以防治自殺的重要性。

  • 主觀性因為憂鬱症為主觀判定的疾病,無法用儀器判定,主觀同理與客觀對應非常重要。
  • 複雜性因為憂鬱症生理/心理/行為/認知多元困境,除了西方醫學與心理學,需要更多元的療育方式。
  • 多變性因為憂鬱症有潛伏期/塑病期/觸病期/發展期,病象多變,除了個人,家庭/學校/社會須同步合作。
  • 及時性因為兒童的大腦處於成長和發育中,情緒調節與照護對心理健康非常重要,避免創傷往疾病化發展,需及時展開療育。
  • 教育性因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2002年起,在全球發起推動情緒教育計劃,英美、丹麥、挪威、新加坡等國已納入正式教育體制,但台灣尚未體制化。
  • 迫切性因為WHO世界衛生組織已公布憂鬱症於2030年將成為第一失能疾病,而在台灣因為MeToo/COCO李玟自殺事件拉高憂鬱症及兒童創傷療育的重要性。
目前醫療跟社會資源越來越進步,如何減少自殺的衝動與企圖是很重要的,無論是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或電療等都是很好的幫助,沒有人應該要成為孤島,今年 10 月也以憂鬱症防治音樂會開唱,展現生命光彩。



雖然你因為憂鬱而暫時無法看到美好,但明天你一定可以再看到一次。
免付費安心專線 1925
免付費生命線 1995
張老師 1980

文/謝承恩 圖/巫俊郡

1.諮詢專家: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張家銘
2.諮詢專家:聯新醫院家醫科醫師康曉妍


延伸閱讀:

返家衝進陽台抓住墜樓太太,前科技部長陳良基陪伴憂鬱症親人走出第二人生

憂鬱症是什麼感覺?如何自救?精神科醫師分類、治療、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