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國集團(G20)峰會即將在印度召開,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正式晚宴邀請函上署名「婆羅多總統(The President of Bharat)」而非印度總統,引發外界對於印度國名的關注。雖然印度憲法第一條就寫到「印度,即婆羅多,應是一個國家聯盟」,但這也是整部憲法中唯一一次用婆羅多稱呼國家,而莫迪在正式場合自稱婆羅多總統,隨即遭到反對黨批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BBC》報導,執政黨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對於莫迪自稱婆羅多總統大表贊同,印度人民黨要將國名優先使用婆羅多稱呼已醞釀多時,支持人士認為印度(India)是英語的說法,代表殖民觀點,而婆羅多才是真正的印度名稱。

但反對黨則痛批,莫迪此舉充滿政治算計,因為在野勢力幾週前才組成「印度國家發展包容性聯盟」,結果莫迪就開始頻繁使用婆羅多來稱呼國家,「你既無法從我們手中奪走印度,也無法奪走婆羅多」,一位反對黨領導人在X(前身推特)上這樣表示。

過去曾有印度民眾對最高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將國名更改為婆羅多,印度大法官對此進行辯論,最終結論是憲法中有印度也有婆羅多,公民可以自行選擇要如何稱呼,大法官們不願捲入這場政治爭議。

根據印度媒體報導,婆羅多一詞來自於梵文寫成的古代印度教經典《摩訶婆羅多》,具有明顯的宗教意涵。而印度一詞最早可回溯至「Hindu」,即印度河的波斯語稱呼,後來又被借稱為整個印度河平原,較具有地理意涵。但「Hindu」後來被英國人改成「India」,也因此染上殖民色彩。早在1949年印度制憲時,就對國名進行辯論,最後確立了一個國家、兩個稱呼的原則,這也說明領土幅員廣大的印度,在宗教與文化和國家認同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