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日本從8月24日開始排放核汙水,引發鄰近各國囤鹽潮,確實,台灣也出現搶鹽的狀況,超市中排隊結帳的隊伍中,就有民眾購買10多包鹽,甚至連台鹽股票也出現漲停的狀況。但可別因此而攝取過多的鹽分,鹽吃太多,5大疾病恐會上身。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離不開鹽,為何現代人聽到多吃鹽,感覺好像是罪大惡極呢?中醫師周宗翰認為,主要原因在於日常生活中,從加工食品中攝取的鹽份實在太高了,造成大部分的人鹽份攝取過量,當鹽隨食物進入體內後,在消化道幾乎全被吸收,進而引發許多疾病。

體內的鈉太多,會造成鉀的流失,而引起鉀的不足,當體內的鉀不夠時,容易產生四肢無力、食慾不振、嘔吐、全身倦怠,鹽攝取過多,甚至還會造成心臟疾病。

1.心腦血管疾病

鹽一旦吃太多,水份滯留在身體內,導致血管壁壓力升高,造成血壓升高,久而久之罹患高血壓。高血壓容易引起許多的併發症,例如:動脈硬化、心臟病、心律不整、冠狀動脈心臟病、腦血栓、腦梗塞,甚至腦中風等,也容易影響心肺循環。

事實上,鹽份攝取過多,只是加重因子而非主因,很多高血壓患者其實是血管收縮放鬆的機制出了問題。周宗翰說明,鹽份攝取過多會導致口渴,開始大量飲水就會直接導致體內血液容量增加,造成心臟更為嚴重的負擔,尤其對於心臟功能不全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而言,是一種巨大的潛在危機。

2.慢性腎病變

鹽吃過多會引起水腫,如果明顯察覺身體出現水腫的現象,就應減少攝取鹽。周宗翰表示,過多的鹽份容易導致腎臟負擔,嚴重水腫者很有可能是腎臟出了問題,會增加罹患慢性腎病變及洗腎的風險。

周宗翰指出,中醫調理可以幫助減輕腎臟的負擔,最常用的中藥有大黃、白茅根、生地黃、丹參及黃耆,能夠有效抑制慢性發炎反應,以及排除多餘的水份。在治療腎臟問題方面,其實針灸是很好的方式。周宗翰說明,針灸可以減輕腎臟的負擔,改善水腫的症狀,減少對藥物的依賴性,通常使用頭皮針與耳針,幫助改善與調節身體神經與內分泌的傳導,進而減輕高鹽食物對於腎臟的負擔。

3.骨質疏鬆症

鹽份攝取過多會導致鈣質流失,使得骨骼變脆、變弱,讓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容易造成骨質疏鬆症。尤其女性在停經後,由於缺少了女性荷爾蒙的保護,骨質流失的速度會加快,比起男性更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

周宗翰指出,根據臨床觀察發現,喜好重鹽口味的人罹患骨質疏鬆症情形特別嚴重,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腰酸背痛。初期疼痛症狀,容易發生在早上起床,或是長時間同一姿勢,從靜止狀態轉為運動狀態時發生;嚴重骨質疏鬆症患者,可能在手腕、髖部、膝蓋等部位,出現全身性的骨頭或關節疼痛。

隨著骨質持續疏鬆,脊椎也受到壓縮,漸漸脊柱前傾造成駝背,當駝背越來越嚴重,腰背疼痛也會越加明顯,下肢容易伴隨疼痛嚴重時萎縮無力,身高也會稍微變矮。

周宗翰表示,中醫稱骨質疏鬆症為「骨萎」,由於腎主骨,骨萎除了與腎氣衰竭有關,吃了過多的鹽份,有可能將鈣從身體骨頭中萃取出來,不但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甚至增加腎結石的風險。

4.白內障

周宗翰指出,中醫觀點認為,肝開竅於目,而肝與腎同源,白內障主要是腎虛不能滋潤肝木,導致「肝腎虧虛」,代表鹽份攝取過多,容易導致眼睛功能退化,鹽吃過量容易罹患白內障。

也有部分慢性疾病患者又愛重口味,與「濕濁」或「瘀血」相關,如果食物中鹽份含量過高,罹患白內障的可能性就會增加,說明了高鹽高油脂很容易加重白內障的產生。

周宗翰表示,白內障是指水晶體變得混濁,從透明變成白色,甚至可能會導致失明,中醫是以中藥服用搭配針灸治療白內障,既可針對眼睛局部性病情治標,同時也針對「臟腑失調」進行治本,必須考慮是不是有其他慢性病需同時治療,才能獲得較佳的療效。

中醫針灸以病部取穴,搭配遠端經絡取穴治療,目標在促進局部與全身的氣血循環與平衡,眼睛周圍穴道以睛明、攢竹、絲竹空、太陽穴為主,遠取穴位如太衝、太谿、光明、三陰交。

5.失智症

吃太鹹容易高血壓,也會導致失智症風險提升,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周宗翰指出,鹽攝取過量會妨礙對鋅的吸收,不但影響大腦正常運作,也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周宗翰建議,適度按摩頭皮能夠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藉此增強大腦細胞的營養及氧氣供給,透過刺激頭皮也能引起人體頭部神經的反射作用,輔助調解中樞神經,進而達到鎮定安神、緩解焦慮、幫助睡眠,以及提升記憶力等效果。

可以每天利用5至10分鐘,敲擊位於左右兩耳尖連接線與頭部正中線的交會處的百會穴,以手指關節輕輕敲擊,或是按壓3秒鐘後鬆開。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905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