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疫後復甦緩慢,近期一連串房地產巨頭暴雷事件,更讓中國經濟蒙上陰影,有外媒分析稱,中國政治趨於獨裁,笨拙的政策制定者面臨日益嚴峻的經濟挑戰,卻持續做出錯誤決定,是讓經濟難以復甦的主因。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經濟學人》報導,中國經濟今年始終無法脫離泥淖,以今年第2季數據來看,中國年度經濟成長僅有3.2%,遠遜於接近6%的美國,雖然有人以19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化來對比,但當時日本國民的經濟情況普遍更穩健,直言中國恐怕正面臨「更糟的處境」。

《經濟學人》認為,中國的決策越來越受到意識形態支配,許多問題都源於領導高層,雖然政策頻頻出錯,但習近平仍不斷收緊權力,重視國家安全優先於經濟發展,讓情況更加惡化,經濟與金融部門綁手綁腳,難以提出有效刺激成長的方法。

即使陷入通貨緊縮,經濟成長遠不如預期,北京當局卻仍無意積極救市,一連串錯誤政策,加上戰狼外交盛氣凌人,美中貿易、科技戰持續,針對民企的整肅又一波接一波,這些都讓外資開始卻步。

此外,中央集權式的經濟擅長模仿卻不擅創新,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制度越獨裁、對經濟的損害就越大,坦言中國在迅速成長40年後,已步入「令人失望」的時期,並沒有因為貿易、市場的成長,反過來促進民主和個人自由發展。

《路透社》則分析,許多年輕人在中國解除疫情封控後,並沒有像經濟學家預期的那樣,大力投入消費,而是將薪水存起來,為了疾病、失業等可能狀況做準備。中國就業市場疲軟,青年失業率屢創新高,有8成的私營部門,仍在從當局的監管打壓中恢復,要想促進青年消費力,就須先解決他們的不安全感,比如加強社會保障體系,以實現經濟的再平衡。

有在海南島經營餐廳的45歲業主表示,疫情後人們的收入沒有太大改善,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店家都得勒緊褲帶:「我會控制自己購物的慾望,以前我們經常出去吃飯和旅遊,現在已經很少了。」

儘管有經濟學家提出,部署更好更廣泛的公共服務、更優的社會福利、給予工人更高工資,或向國民分配國有企業的股票等等,但問題是該由誰買單,如果是企業,恐怕會對就業和經濟增長形成新打擊,剩下的就是政府部門。有專家直言,地方政府、商界和金融精英的財富和權力,往往取決於對資產的控制,真正的衝突可能是中央和地方之間,如何分配及調整成本,這將成為未來2年最具爭議的政治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