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型房地產開發商近來財務危機連環爆,外界擔憂香港可能會成為北京「抽水填債」的目標,外媒報導稱,有港企被拖欠逾10億人民幣的佣金,還有越來越多中國內地居民湧入,尋求高收益的銀行存款、保險和投資產品以避險,儘管香港已失去多年來為北京吸引外資的功能,但相較於內地,風險仍然比較低,不得不承受更多。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自由亞洲電台》報導,中國房地產開發商先後陷入債務危機,以香港為基地的「中原地產」也被多家中資開發商,拖欠銷售物業的佣金,涉及金額高達10億人民幣。中原地產總裁李耀智21日受訪時表示,已被部分開發商拖欠佣金一段時間,但因為開發商的銀行帳戶遭凍結,即使提告勝訴,也無法取回欠款,讓中原地產的壓力持續增加,還透露有開發商想用房子來抵償。

報導引述作家陶傑分析,中國房地產暴雷與北京力推共同富裕、強化國企主體思想有關,而且香港過去20年的經濟發展太依賴中國,當後者經濟出問題時,一批「愛國港商」會首當其衝。何況,反送中、國安法的實施,讓香港的一國兩制不復存在,北京自己把香港這個通往世界的橋拆了,也就無法再透過香港,像過往一樣,協助中國內地渡過經濟難關。

財經評論人顏寶剛更直言,香港在1997年回歸後,一直發揮為中國招商引資的角色,但其融資功能在2019年後有了明顯改變,為中國引資的職能已有減弱,因為香港的政治因素越來越貼近中國,難再有力的引進其他資本,起到舒緩、幫助的作用。此外,因為中資已佔香港股市成份達8成,受碧桂園、恆大暴雷和中國經濟數據差影響,港股也跟著「跌跌不休」。

不過,即使香港為中國吸引外資的功能已大不如前,但因投資者對北京恢復經濟的信心越來越弱,難以擺脫對出口疲弱、消費低迷和房地產市場困境的擔憂,加上人民幣匯率仍呈現跌勢,不少中國內地民眾湧入香港,尋求「相對較有保障」的避險措施,如較高收益的銀行存款、保險、投資產品和美元等等。

《南華早報》指出,今年1至4月,中國銀行(香港)跨境客戶新開戶數量同比增長5倍,比2019年同期高出44%。1至6月,大灣區渣打銀行的新開帳戶已超過2022年總數。滙豐銀行表示,第2季度非居民新增帳戶是2019年同期的2倍。華僑銀行香港發言人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內地客戶在香港華僑銀行的新帳戶數量,更比2022年同期增長了12倍。

星展銀行(香港)的客戶銀行集團執行董事Amy Kwan聲稱,與疫情前相比,今年的新開戶數量平均每月增加60%;一些出於個人或商業目的,經常往返香港的中國內地人士,可能已發現擁有香港銀行帳戶很方便,可以滿足日常銀行業務需求,例如現金提取、貨幣兌換,還能支付孩子的海外教育和學費。

有從中國赴港開戶的民眾匿名告訴《南華早報》,自己這麼做是為了實現投資多元化,因為雞蛋不應該都被放在同一個籃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