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在論述
※大規模海軍演習就是規模很大。
※三軍特性不一樣。
新聞
8月9日媒體報導,美國海軍進行大規模海上演習(Large Scale Exercise, LSE),這次動員的規模堪稱歷史最大。
※大規模海軍演習就是規模很大。
這次大規模演習名稱就稱為大規模海軍演習!過往美國許多演習名稱都會有一個代號,例如勇敢之盾、環太平洋演習、金眼鏡蛇演習等,美軍這次大規模海上演習就是要在字面上用演習名稱嚇死許多國家。
具體內容為約有25,000名官士兵參演、跨越22個時區、包含7個艦隊與6個司令部;另外一個官方統計數字也可以看得出這場演習的規模,計有6個航艦打擊群、3個兩棲作戰群與25艘各類艦艇,這個統計數字6個航艦打擊群包含虛擬的4個航艦打擊群、2個虛擬兩棲作戰群與虛擬25艘艦艇,這些單位為兵棋推演戰時能投入的兵力。
具體演練項次除慣有的航艦打擊群作戰科目外,主要會演練下述作戰概念例:如分散式海上作戰(DMO)、濱海作戰(LOCE)、遠征前進基地作戰(EABO)等,這些作戰概念一般人較難理解,但主要的目地就是在海軍航艦打擊群的協助下搶占被敵侵占的島嶼、進而鞏固既有領地的概念。搶占這些島嶼的部隊就是陸戰隊,比較粗淺的概念就是二戰時期美軍在太平洋多個小島中的收復作戰,但隨著戰場環境的複雜與多元,除海軍與陸戰隊外,海軍戰時獲得美國空軍與太空資源的支持是可以預期,這也是大規模演習的具體內涵,這也顯示美軍戰區指揮官的權力很大,可以調動各軍種的支援。
事實上美軍這種大規模調動於5月中旬就被外界發現,5月17日美軍發布新聞稿指出尼米茲號航艦於5月19到23日進入佐世堡,最終是23日離港;雷根號航艦也於5月23日自橫須賀出港,當時媒體就以雙航艦出擊形容這次部署,考慮到美軍航艦數量的稀少性,這種雙航艦出擊的紀錄堪稱一絕。當然,5月下旬的印太局勢也是風起雲湧,這兩艘航艦是出港應對的兵力。
※三軍特性不一樣。
孰悉戰史的朋友一定知道陸軍單位是攻城掠地的,從一次、二次大戰到最近的俄烏戰爭都一樣,大家會從若干公開資訊知道今天烏克蘭反攻進度等等,之後把部隊位置或是能控制的線畫出來,這樣子做不僅戰場指揮官知道、政客清楚、連百姓都一目了然;以目前烏克蘭局勢來說,烏克蘭以兵力反攻馬立烏波爾、攻擊頓內次、巴赫姆特等新聞大眾也都會以地名來記憶。
再以二次大戰來看,大眾也會以國家名來記憶,例如德國攻佔波蘭、荷比盧三小國、接續法國等;蘇軍反攻時則是白俄、烏克蘭、波蘭、東普魯士等反向記憶;但這些地名、城市名、國名的記憶方式都不適用在海空兵力上,這是軍種特性地理概念使然,大洋與天空中沒有城鎮!
空軍機動力強但不易持久,海軍戰場持久力大但需多人操作,但這兩種軍種都與陸軍不一樣。首先,海空軍是攻勢軍種、主要目標是持續消耗敵機艦數;第二是海空軍沒有固守某地的概念,茫茫大海不可能派遣軍艦長期固守在某海域,海軍強調的是迅速集結、發揮優勢兵力打擊敵軍,這些作戰概念自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著書後慢慢廣為人知。
陸軍常言作戰靠指揮、指揮靠通訊,海空軍作戰更是如此。過往無線電指揮雖然方便但有被敵破譯的可能,美軍在海軍作戰上還有一個優勢-靠衛星,透過衛星與其他通訊方式,美軍可以把分散在任務區外的艦艇於特定時間集結後,發揮數量優勢取勝,當然在三軍聯合作戰上,這些海軍艦艇想必也會得到美國空軍在戰時的支援,目前海軍作戰得到空軍或其他軍種支援的能量只有美軍較為健全。
美國海軍這種集結能力也牽涉到台海局勢。在兩岸戰爭論述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命題是美軍會不會來?我們可能要先反問美軍派甚麼來?神盾艦一艘還是嘉手納基地的F-35戰機群?還是一整個航艦戰鬥群?
美軍本次大規模出動2個航艦與4個虛擬航艦打擊群參演的目地,其實就是劍指中國。對美國來說烏克蘭戰爭靠著歐美國家援助的武器就夠了,現在美國就把軍事資源擺盪回台海,況且烏克蘭戰場上用不到太多航艦。
透過大規模上演習,美軍除藉此堅定印太盟邦的信心外也是向中國展示軍力,萬一戰時中國入侵某地時美軍會怎樣的反擊,講白點就是演給你看!這些訊息中國方面有沒有正確的解讀、進而暫挫其侵略意圖外界不得而知,但其實台灣軍方能做的面向很多,例如上述海空軍作戰特點與陸軍不同等論述。
軍方檯面上不好說清楚算情有可原,但可以透過學術論壇、軍方所屬智庫進一步闡述上述海空軍種作戰的型態,最終讓外界清楚美軍馳援台灣會是甚麼樣態,用這種方式去闡述美軍會來,總比一直說美軍會來要來得有說服力。
再次強調美軍會不會來外界永遠無法知道,但美軍怎麼來以及來的時間、方式卻是可以透過學術討論、智庫發表的公開論壇,慢慢的「釋出」馳援訊息,久而久之自然會形成民眾對政府的信心,當然前提是台灣還可以救的情況下美軍才會來。
●作者:楊威利/資深軍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三軍特性不一樣。
新聞
8月9日媒體報導,美國海軍進行大規模海上演習(Large Scale Exercise, LSE),這次動員的規模堪稱歷史最大。
※大規模海軍演習就是規模很大。
這次大規模演習名稱就稱為大規模海軍演習!過往美國許多演習名稱都會有一個代號,例如勇敢之盾、環太平洋演習、金眼鏡蛇演習等,美軍這次大規模海上演習就是要在字面上用演習名稱嚇死許多國家。
具體內容為約有25,000名官士兵參演、跨越22個時區、包含7個艦隊與6個司令部;另外一個官方統計數字也可以看得出這場演習的規模,計有6個航艦打擊群、3個兩棲作戰群與25艘各類艦艇,這個統計數字6個航艦打擊群包含虛擬的4個航艦打擊群、2個虛擬兩棲作戰群與虛擬25艘艦艇,這些單位為兵棋推演戰時能投入的兵力。
具體演練項次除慣有的航艦打擊群作戰科目外,主要會演練下述作戰概念例:如分散式海上作戰(DMO)、濱海作戰(LOCE)、遠征前進基地作戰(EABO)等,這些作戰概念一般人較難理解,但主要的目地就是在海軍航艦打擊群的協助下搶占被敵侵占的島嶼、進而鞏固既有領地的概念。搶占這些島嶼的部隊就是陸戰隊,比較粗淺的概念就是二戰時期美軍在太平洋多個小島中的收復作戰,但隨著戰場環境的複雜與多元,除海軍與陸戰隊外,海軍戰時獲得美國空軍與太空資源的支持是可以預期,這也是大規模演習的具體內涵,這也顯示美軍戰區指揮官的權力很大,可以調動各軍種的支援。
事實上美軍這種大規模調動於5月中旬就被外界發現,5月17日美軍發布新聞稿指出尼米茲號航艦於5月19到23日進入佐世堡,最終是23日離港;雷根號航艦也於5月23日自橫須賀出港,當時媒體就以雙航艦出擊形容這次部署,考慮到美軍航艦數量的稀少性,這種雙航艦出擊的紀錄堪稱一絕。當然,5月下旬的印太局勢也是風起雲湧,這兩艘航艦是出港應對的兵力。
※三軍特性不一樣。
孰悉戰史的朋友一定知道陸軍單位是攻城掠地的,從一次、二次大戰到最近的俄烏戰爭都一樣,大家會從若干公開資訊知道今天烏克蘭反攻進度等等,之後把部隊位置或是能控制的線畫出來,這樣子做不僅戰場指揮官知道、政客清楚、連百姓都一目了然;以目前烏克蘭局勢來說,烏克蘭以兵力反攻馬立烏波爾、攻擊頓內次、巴赫姆特等新聞大眾也都會以地名來記憶。
再以二次大戰來看,大眾也會以國家名來記憶,例如德國攻佔波蘭、荷比盧三小國、接續法國等;蘇軍反攻時則是白俄、烏克蘭、波蘭、東普魯士等反向記憶;但這些地名、城市名、國名的記憶方式都不適用在海空兵力上,這是軍種特性地理概念使然,大洋與天空中沒有城鎮!
空軍機動力強但不易持久,海軍戰場持久力大但需多人操作,但這兩種軍種都與陸軍不一樣。首先,海空軍是攻勢軍種、主要目標是持續消耗敵機艦數;第二是海空軍沒有固守某地的概念,茫茫大海不可能派遣軍艦長期固守在某海域,海軍強調的是迅速集結、發揮優勢兵力打擊敵軍,這些作戰概念自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著書後慢慢廣為人知。
陸軍常言作戰靠指揮、指揮靠通訊,海空軍作戰更是如此。過往無線電指揮雖然方便但有被敵破譯的可能,美軍在海軍作戰上還有一個優勢-靠衛星,透過衛星與其他通訊方式,美軍可以把分散在任務區外的艦艇於特定時間集結後,發揮數量優勢取勝,當然在三軍聯合作戰上,這些海軍艦艇想必也會得到美國空軍在戰時的支援,目前海軍作戰得到空軍或其他軍種支援的能量只有美軍較為健全。
美國海軍這種集結能力也牽涉到台海局勢。在兩岸戰爭論述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命題是美軍會不會來?我們可能要先反問美軍派甚麼來?神盾艦一艘還是嘉手納基地的F-35戰機群?還是一整個航艦戰鬥群?
美軍本次大規模出動2個航艦與4個虛擬航艦打擊群參演的目地,其實就是劍指中國。對美國來說烏克蘭戰爭靠著歐美國家援助的武器就夠了,現在美國就把軍事資源擺盪回台海,況且烏克蘭戰場上用不到太多航艦。
透過大規模上演習,美軍除藉此堅定印太盟邦的信心外也是向中國展示軍力,萬一戰時中國入侵某地時美軍會怎樣的反擊,講白點就是演給你看!這些訊息中國方面有沒有正確的解讀、進而暫挫其侵略意圖外界不得而知,但其實台灣軍方能做的面向很多,例如上述海空軍作戰特點與陸軍不同等論述。
軍方檯面上不好說清楚算情有可原,但可以透過學術論壇、軍方所屬智庫進一步闡述上述海空軍種作戰的型態,最終讓外界清楚美軍馳援台灣會是甚麼樣態,用這種方式去闡述美軍會來,總比一直說美軍會來要來得有說服力。
再次強調美軍會不會來外界永遠無法知道,但美軍怎麼來以及來的時間、方式卻是可以透過學術討論、智庫發表的公開論壇,慢慢的「釋出」馳援訊息,久而久之自然會形成民眾對政府的信心,當然前提是台灣還可以救的情況下美軍才會來。
●作者:楊威利/資深軍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