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務部繼日前對台灣進口的「聚碳酸酯」實施反傾銷措施後,17日又發布對台貿易壁壘調查的新進展,聲稱台灣對中國實施的貿易限制措施,涉嫌違反世貿組織(WTO)關於「非歧視原則」、「普遍取消數量限制原則」等規則,而後國台辦也在18日針對此事表態,支持相關主管部門採取「相應措施」。有中港媒體分析認為,這象徵北京對台灣的「無條件讓利」時代或將結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綜合中媒報導,中國官方及輿論指出,台灣經濟對中國市場依賴程度高,若ECFA出現變數,因為關稅、缺乏競爭優勢等因素,台灣受影響的產品,也很難完全轉銷到其他國家與地區;而ECFA生效實施至今,台灣廠商累計已經減稅近百億美元,反觀中國方面享受到的優惠卻只有約1/10。

報導聲稱,兩岸貿易並不符合WTO「對等開放」的原則,既然台灣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那中國也沒必要再堅持ECFA,應立即停止對台讓利與惠台,無須瞻前顧後,以現在的台海局勢而言,中國認為這麼做在政治上有正當性,在經濟上更是利大於弊。

簡言之,沒有統一的前提,很難談「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不能脫鉤也脫不了鉤」。

《香港01》社論則指出,台灣執政黨批判ECFA以及中國讓利,是對台灣的「糖衣毒藥」,但執政之後,台灣對中國的經貿依存度有增無減。當年ECFA簽署,其性質並非國家對國家的「自貿協議」,而是基於「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原則的兩岸經貿合作協議,ECFA之所以能夠成立並運作超過10年,以「九二共識」為基礎的政治前提才是關鍵。

分析提到,經濟本來就不可能與政治脫鉤,所謂「先經後政」、「只經不政」,多少都有一廂情願、自欺欺人的味道;而無論是強硬的「圍台軍演」,或者是軟性的「融合發展」,對北京來說,都是為了統一的終極目標,經濟讓利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從貿易壁壘調查延伸至研究ECFA的中止或部分中止,除了象徵北京對台「無條件讓利」時代的結束,也是北京對台「統一進程」再推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