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最大地產集團碧桂園爆發財務問題,緊接著連同中國最大民間金融集團「中植企」亦出現危機,有朋友在問,這個被稱為「陸版雷曼」的內房風暴,台灣房市是不是有機會出現千年一遇的買點?
判斷上不大可能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中國與台灣兩地的房市本就兩碼事,無論是市場供需、交易制度等影響不動產交易的重大變因都是不相同,就像這些年歐美房市下跌,與台灣房市連動不大的邏輯是一樣的。
其二是中國今天所面對的風暴並非單一因素,而是整個結構問題。過去,地方政府過度依賴轉讓土地使用權挹注經濟,經濟過度仰賴不動產市場,偏偏不動產業開超大槓桿,讓風險大幅暴增,相信中南海也看到這一點,在2017年十九大時宣布「房住不炒」成為大陸的房地產鐵律,2020年,習近平更要求大動作打房,人行隨後訂出房地產企業債務風險的「三道紅線」監管措施,要求開發商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不得大於70%、淨負債率不得大於100%、現金短債比不小於1倍等規定,立馬讓許多地產商出現財務問題,加上疫後經濟並未復甦,影響流動性,種種因素都促使「地產模範生」碧桂園都會爆發大規模財務危機。
雖說中國這次風暴對於不動產與金融業衝擊極大,其他產業似乎並沒有那麼明顯,可是對於中企來說,這些財務問題連環爆的近憂是,大型發展商生態必定涉及很多上下游供應鏈企業,若連政府重點支援的產業都陷入危機,勢會削弱市場對內地經濟及資本市場信心,繼而打擊股市表現。
中長期的隱憂是,各國在這次事件中對於中國企業的經營績效存疑,碧桂園的違約,恐衍生成為各國對中國企業的信用打折,也等於斷掉中國企業對外募資的管道,想要重拾國際投資者信心,得有一段折騰。
在台灣,由於規模懸殊加上市場差異大,多數台灣不動產業並未直接參與中國不動產業,縱然有,金額也不高,不至於產生風險。另外金融業在法規限制下,也多未直接參與中國房企相關投資,不過房企在海外發行的公司債等金融商品,或衍生性金融商品,是台灣金融業者可能踩到的地雷。
較令人擔心的是台資企業,除了企業本身因為中國經濟走軟,造成營收與獲利受到影響,其往來客戶與廠商也可能受到牽連,造成經營上損失,抑或是透過國銀融資,投資大陸金融商品,很可能就成為中國經濟連環爆下的受害者,自然也會牽扯到金融業,多多少少讓業者受傷。
看了那麼多,卻也不能說台灣不動產完全沒風險。這幾年政府打房政策不斷、央行快速升息、台灣內部經濟不振形成的空頭結構下,最容易中箭落馬的,必然是經驗與口袋深度都不足的中小型建商,這也是為什麼近期有不少爛尾樓出現在市場上的原因。
至於民眾最關心能否「撿便宜」?
這麼多年看到許多便宜的故事與事故,若非眼光獨具又努力不輟,不然小便宜都是故事,大便宜都是事故,少有例外。
●作者:徐佳馨/住商不動產企研室經理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 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二是中國今天所面對的風暴並非單一因素,而是整個結構問題。過去,地方政府過度依賴轉讓土地使用權挹注經濟,經濟過度仰賴不動產市場,偏偏不動產業開超大槓桿,讓風險大幅暴增,相信中南海也看到這一點,在2017年十九大時宣布「房住不炒」成為大陸的房地產鐵律,2020年,習近平更要求大動作打房,人行隨後訂出房地產企業債務風險的「三道紅線」監管措施,要求開發商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不得大於70%、淨負債率不得大於100%、現金短債比不小於1倍等規定,立馬讓許多地產商出現財務問題,加上疫後經濟並未復甦,影響流動性,種種因素都促使「地產模範生」碧桂園都會爆發大規模財務危機。
雖說中國這次風暴對於不動產與金融業衝擊極大,其他產業似乎並沒有那麼明顯,可是對於中企來說,這些財務問題連環爆的近憂是,大型發展商生態必定涉及很多上下游供應鏈企業,若連政府重點支援的產業都陷入危機,勢會削弱市場對內地經濟及資本市場信心,繼而打擊股市表現。
中長期的隱憂是,各國在這次事件中對於中國企業的經營績效存疑,碧桂園的違約,恐衍生成為各國對中國企業的信用打折,也等於斷掉中國企業對外募資的管道,想要重拾國際投資者信心,得有一段折騰。
在台灣,由於規模懸殊加上市場差異大,多數台灣不動產業並未直接參與中國不動產業,縱然有,金額也不高,不至於產生風險。另外金融業在法規限制下,也多未直接參與中國房企相關投資,不過房企在海外發行的公司債等金融商品,或衍生性金融商品,是台灣金融業者可能踩到的地雷。
較令人擔心的是台資企業,除了企業本身因為中國經濟走軟,造成營收與獲利受到影響,其往來客戶與廠商也可能受到牽連,造成經營上損失,抑或是透過國銀融資,投資大陸金融商品,很可能就成為中國經濟連環爆下的受害者,自然也會牽扯到金融業,多多少少讓業者受傷。
看了那麼多,卻也不能說台灣不動產完全沒風險。這幾年政府打房政策不斷、央行快速升息、台灣內部經濟不振形成的空頭結構下,最容易中箭落馬的,必然是經驗與口袋深度都不足的中小型建商,這也是為什麼近期有不少爛尾樓出現在市場上的原因。
至於民眾最關心能否「撿便宜」?
這麼多年看到許多便宜的故事與事故,若非眼光獨具又努力不輟,不然小便宜都是故事,大便宜都是事故,少有例外。
●作者:徐佳馨/住商不動產企研室經理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 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