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昨(9)日宣布攜手羅伯特博世公司、英飛淩、恩智浦將在歐洲德國合資成立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資深半導體產業評論家陸行之認為,如果日德廠很順利的話,台積電何嘗不能加碼到5奈米與7奈米,「這樣也可以給比較龜毛的美國政府一點招商競爭壓力」。讓人好奇現在台積電的海外廠現況與進度到底如何?綜觀這些海外廠,確實目前美國廠問題最多,日本廠相對穩定,德國廠則有隱憂。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積電美國廠位於亞利桑那州,原計畫興建5奈米製程,並從2021年開始動工,去(2022)年12月初移機典禮上,宣布導入4奈米製程技術,第一期工程預計於2024年開始,會上也宣布第二期工程擴建,將於2026年開始生產3奈米製程技術,兩期工程總投資金額約為4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2兆元)是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案之一。

台積電美國廠短短幾年間,計畫從5奈米導入4奈米,台積電還加碼3奈米,但之前爆發美國的晶片法案補助有「額外條件」需超額利潤回饋,讓台積電也傻眼不得不立即進行溝通。隨後7月台積電法說會上宣告該廠缺乏可以熟練安裝設備的專業人員,需要從台灣調派相關人員協助快速建置,因此4奈米量產時間從2024年延遲到2025年,這期間工會「不甘寂寞」也跳出來抨擊台積電用人不符當地人期待,為此台積電加以反駁,但也讓各界關注到美國廠真的一波三折。

台積電歐洲德國廠,由台積電、博世(Bosch)、英飛淩(Infineon Technologie)和恩智浦半導體(NXP)共同於德國德勒斯登合資「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ESMC),總計投資金額預估超過100億歐元,其中台積電出資約35億歐元,德國政府出資50億歐元。

德國廠台積電持股70%,博世、英飛凌和恩智浦則各持股10%,預計2024年下半年開始建廠,2027年底開始生產,採用台積電28/22奈米CMOS、16/12FinFET)製程技術量產,月產能約4萬片12吋晶圓,用以支援汽車和工業市場中快速成長的未來產能需求。

台積電日本熊本廠部分,與Sony旗下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日本汽車業龍頭豐田汽車(Toyota)集團企業、日本汽車零組件大廠Denso合作成立,並由台積電晶圓代工服務子公司JASM負責營運。目前正在興建中的熊本工廠(日本一廠)位於熊本縣菊陽町,預計2024年12月啟用生產,目前規劃將生產22/28nm以及12/16nm製程晶片,月產能5.5萬片。而近期也傳台積電將打造日本二廠,可能導入5-10nm先進製程。

至於台積電中國南京廠,於2017年舉行移機典禮,時任董事長的張忠謀還親自飛往南京參與,他說南京廠是在地量產16奈米製程的重要基地,而後導入28奈米製程,估月產能達4萬片。但去年下半年,美國對中國出口管制措施升級,大家也關注28奈米的擴廠計畫,台積電回應已取得美方同意有一年豁免,因此目前正按照計畫擴大28奈米產能,以支持台積電在中國的客戶,但強調會繼續全面遵守所有規章制度,28奈米製程預計今年擴產完畢。

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指出,台積電海外布局確實會有人才與文化上的差異,以及生產與建廠的成本都比台灣來得高。除了美國廠已經有工會領袖頗有微詞外,歐洲也可能遇上強硬的工會,像是以往就有明碁併購西門子造成工會強烈抗議的案例。

不過劉佩真認為,各國都有不同的優勢,台積電可以「槓桿當地的資源」,每個國家都有它的強項,像是美國強項在IC設計與IDM廠,日本在光學元件與車用半導體,歐洲則是車用半導體為優勢,如果能攜手合作說不定也能開創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