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各大學普遍一學期有18週,對比國外15至17週稍多,為與國際接軌,越來越多大學向教育部申請每學期減為16週,台師大、台大已於111學年率先實施,台科大預計112學年正式實施,台北大學及暨南大學可望於113學年跟進。學期縮短、寒暑假變長,學生理應感到開心,但一名台大生及台師大學生施信豪今(7)日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時卻表示,大部分教師還是把原本18週的課程內容,壓縮至16週來上,學生在學期間的壓力反而變大、很少有放鬆的時候;台大電機資訊學院長張耀文也說,正常16週還好,若遇到國定假日,課程再縮短,就會比較頭痛,建議教師以線上、數位課程因應。
今年8月1日新學期開始,有台大、台科大及台師大等3校實施一學期16週制度;台北大學在今年初向教育部申請每學期16週制度,並在7月下旬獲得教育部完成備查,暨南大學也有意申請,預計113學年有可能實施。
而台大、台師大每學期16週制度已上路一學年,學生感受如何?一名台大生指出,很多教師沒有減少授課內容,導致16週課程很壓縮,甚至會在期末之後,以線上課程、錄影方式補足課程內容,或寬限學生2週時間交期末報告,失去縮減週數意義;也有的教師會調整課程,減少較耗時的實驗課、戶外踏查等,請學生有空時,自己到校外踏查。
台大生說,除了課程受影響外,期中考也被區隔為兩個時段,造成學生活動舉行時間受限,得考慮有些同學要考兩次期中考,學期太短,活動準備時間也被壓縮。
施信豪也說,很多教師把18週課程壓縮成16週來上,變成每一堂課都有進度,以往18週時,剛開學一兩堂課多在介紹課程,但現在每一堂課都很重要,若學生是在加退選階段的第二週才選到課程,就會跟不上,得另外補進度;且壓縮成16週後,剛開學沒多久就要期中考、緊接著又要期末考,節奏緊湊,學期間很少有放鬆時候,身邊不少同學也喊苦,覺得壓力很大。
但施信豪認為,寒暑假變長還是有好處的,學生有更多時間安排自己想做的事,如打工、旅遊、打工換宿、做志工等,可以拉長各種生活體驗的時間,也有學生會透過暑修,盡早拿到學分、爭取提早畢業,或把雙主修、教程課程修畢,可以說更考驗大學生的時間分配與安排。
張耀文表示,歐美國家的大學每學期課程大多14至15週,加上期中考、期末考時間,大約為16週,台灣的18週確實太長,學期末很多師生都精疲力竭,學習效果不見得好;越來越多學校縮減學期週數,主要是要和國際接軌,方便學生進行國際交換、交流,有利教師移地研究,並讓國際生能回國過聖誕節有關。
張耀文說,教師若無法在16週內上完課程,主要還是習慣問題,建議審視有無重複的內容、篩選出學生需要的新知等,要有所取捨。另外,他認為,縮減後最大的問題,應該是遇到國定假日,課程更被壓縮,才會有壓力,台灣學生不喜歡補課,認為放假就是賺到,因此他會折衷,以錄製影片方式,讓學生自行觀看,學生接受度也比較高。
施信豪也說,曾遇到國定假日,教師提供線上學習資源、請學生自行到校外參訪因應,雖然不會到校上課,但進度一樣不會落後,還多了學習彈性。
至於學生是否會因為寒暑假變長,就變得更懶散?張耀文建議,大學生不該把暑假當成是放假,而是除課程學習外,也要透過工讀、壯遊、當志工等,進行多元的人生體驗、豐富大學生活;另外,國內暑修風氣不如國外,暑假鐘點費太低,對教師無誘因,大多教師暑期開課都在「做功德」,通常都是為了被當的學生開課或提供大一先修課,不夠多元,有點可惜。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台大、台師大每學期16週制度已上路一學年,學生感受如何?一名台大生指出,很多教師沒有減少授課內容,導致16週課程很壓縮,甚至會在期末之後,以線上課程、錄影方式補足課程內容,或寬限學生2週時間交期末報告,失去縮減週數意義;也有的教師會調整課程,減少較耗時的實驗課、戶外踏查等,請學生有空時,自己到校外踏查。
台大生說,除了課程受影響外,期中考也被區隔為兩個時段,造成學生活動舉行時間受限,得考慮有些同學要考兩次期中考,學期太短,活動準備時間也被壓縮。
施信豪也說,很多教師把18週課程壓縮成16週來上,變成每一堂課都有進度,以往18週時,剛開學一兩堂課多在介紹課程,但現在每一堂課都很重要,若學生是在加退選階段的第二週才選到課程,就會跟不上,得另外補進度;且壓縮成16週後,剛開學沒多久就要期中考、緊接著又要期末考,節奏緊湊,學期間很少有放鬆時候,身邊不少同學也喊苦,覺得壓力很大。
但施信豪認為,寒暑假變長還是有好處的,學生有更多時間安排自己想做的事,如打工、旅遊、打工換宿、做志工等,可以拉長各種生活體驗的時間,也有學生會透過暑修,盡早拿到學分、爭取提早畢業,或把雙主修、教程課程修畢,可以說更考驗大學生的時間分配與安排。
張耀文表示,歐美國家的大學每學期課程大多14至15週,加上期中考、期末考時間,大約為16週,台灣的18週確實太長,學期末很多師生都精疲力竭,學習效果不見得好;越來越多學校縮減學期週數,主要是要和國際接軌,方便學生進行國際交換、交流,有利教師移地研究,並讓國際生能回國過聖誕節有關。
張耀文說,教師若無法在16週內上完課程,主要還是習慣問題,建議審視有無重複的內容、篩選出學生需要的新知等,要有所取捨。另外,他認為,縮減後最大的問題,應該是遇到國定假日,課程更被壓縮,才會有壓力,台灣學生不喜歡補課,認為放假就是賺到,因此他會折衷,以錄製影片方式,讓學生自行觀看,學生接受度也比較高。
施信豪也說,曾遇到國定假日,教師提供線上學習資源、請學生自行到校外參訪因應,雖然不會到校上課,但進度一樣不會落後,還多了學習彈性。
至於學生是否會因為寒暑假變長,就變得更懶散?張耀文建議,大學生不該把暑假當成是放假,而是除課程學習外,也要透過工讀、壯遊、當志工等,進行多元的人生體驗、豐富大學生活;另外,國內暑修風氣不如國外,暑假鐘點費太低,對教師無誘因,大多教師暑期開課都在「做功德」,通常都是為了被當的學生開課或提供大一先修課,不夠多元,有點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