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乳癌發生率近10年上升速度驚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全球癌症報告,乳癌已超越肺癌、肝癌、大腸癌,躍升全球女性癌症首位,光是2020年,就有高達230萬名婦女罹患乳癌。目前乳癌也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1位,不容小覷!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國人每年新增約16000名以上的乳癌患者,平均每日有31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位婦女因乳癌失去性命,以罹癌速度和比例來看,平均每37分鐘就有1位女性罹患乳癌,每12位女性就有1人是乳癌患者,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可說是非常高。另一個需注意的新現象是:40歲以下的年輕乳癌患者,每年新增人數超過1000人!這些數據不只顯示乳癌的殺傷力,更凸顯許多人日常疏忽健康,與乳癌因子接觸,甚至已成為乳癌候選人而不自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去年無意間摸到胸部有一顆硬硬的東西,但實在太忙了,今年到醫院檢查竟然是3期乳癌」、「我才20多歲,為什麼會得乳癌?」、「她胸部比我豐滿都沒事,為什麼得乳癌的會是我?」、「聽說癌細胞有時候會自己消失,我做了一年氣功又吃全素,但是腫瘤並沒有變小」……在門診和候診區聽到患者們互相談著罹癌的經驗,總覺得台灣的乳癌衛教明顯不足,雖然醫藥發展已非常先進,但多數人對於乳癌仍然一知半解,各種媒體網路醫療資訊紛雜,一般人很難從中正確了解:自己為何會罹患乳癌?發現罹癌時應該怎麼做?什麼才是正確的乳癌治療方式?因為缺乏可依據的完善醫療指引,許多人因為害怕失去乳房、擔心化療頭髮會脫落,或以為乳癌還是一種難以治癒的疾病等傳統認知,而心生畏懼,逃避乳房篩檢與應做的治療,因此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真正到醫院檢查時,乳癌期別都已變得更為嚴重,治療也就會更加辛苦。

臨床研究發現,大多數乳癌患者長期陷入焦慮不安的情緒,高達1/4以上會罹患憂鬱症,甚至有自殺的念頭,半途放棄治療的案例也不在少數,最大的原因,就是對於目前乳癌醫學的進步情況不夠了解,信心不足所致。乳房是女性的重要性徵,切除腫瘤後外觀的改變,確實會讓很多女性一想到就失去面對的勇氣,或是輕信偏方廣告,以為某些治療方式能保住乳房,造成原本屬於早期的乳癌病情失去控制。目前醫療院所臨床使用的乳癌治療方式,治癒率都已非常高,0期(原位癌)和1期癌症治癒率(5年以上存活率)高達98%以上,2期乳癌治癒率也高達90%。只要確實定期做好乳房篩檢,早期發現病灶,及早進行治療,康復的機會就會大幅提高。

乳癌最危險的部分,並非癌細胞本身,而是患者缺乏正確的醫學資訊與行動指引,造成對篩檢的疏忽,以及未能做完應做的「完整療程」,導致原本可控的病情變得失控。本書要告訴大家的正是:台灣不僅具有完善的乳房篩檢措施、精湛的乳癌治療醫學,也具備世界級的乳房重建水準,就連乳房切除手術後可能發生的淋巴水腫後遺症,治療技術和成功率都是全球第一。所以一旦發現罹患乳癌,請立即開始進行完整的治療,千萬不要猶豫。

 台灣乳癌治療技術聞名全球,顯微手術創新發明、硬體醫療設備皆達到國際的最高水準,然而多數患者並不了解,完整的乳癌治療項目中,除了外科手術切除腫瘤、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和荷爾蒙等藥物療法,還有一項很重要的治療項目是「乳房重建」。乳房重建不同於一般隆乳整形,技術面和安全性的要求都更為嚴密精細,國際間技術不斷提升,重建效果與品質也更為精良,但相關醫療資訊流通管道少,多數乳癌患者無從了解,導致延遲才做乳房重建或深陷失乳痛苦的患者非常多。因此,本書會詳細說明目前成效好、受推崇的乳房重建方式,以及我在臨床上所做的多項改良創新技術,都能有助於乳癌治療與乳房重建過程更順利、患者疼痛感減輕、恢復速度更快,且重建的乳房外觀能更自然,品質更長久。

乳房重建的方式主要分為「自體組織移植」與「義乳假體植入」兩種做法,無論乳房損傷或良性腫瘤、惡性腫瘤需切除乳房,都可以進行乳房重建治療。1998年,我赴美專攻自體組織皮瓣移植的最新技術,尤其「深下腹動脈穿通枝皮瓣」這項顯微重建手術,成功率高達98%以上,不會產生義乳排斥,而且副作用非常少,也沒有矽膠袋破裂的擔憂,一勞永逸,我特別將它引入台灣與亞洲,目前在世界醫療先進的國家中都是首推的主流重建術式。現在的乳房重建治療水準,不只能幫患者恢復乳房外觀,觸感逼真、柔軟,連對側的健康乳房也能一起做調整(如增大、縮乳或提乳),使雙邊胸型能更對稱、更平衡,重建後穿起衣服可能比原本更美觀。

乳房重建治療,一方面能治癒乳癌造成的生理創傷,同時有助於恢復身體形象,減少憂鬱症,使癌後的身心品質大幅提升。在乳癌已成為台灣女性國病的嚴峻時刻,如果能適當地推廣衛教,讓大眾知道完整的乳癌治療應包含乳房重建,而且台灣具有這項優秀的醫療技術,相信大家一定會更積極、更有信心地去做乳房篩檢與乳癌治療,康復的速度也會更快速、更良好,這正是我撰寫本書最大的期盼。

乳癌奇蹟治癒
乳癌奇蹟治癒
本文摘選自《乳癌奇蹟治癒》,作者:鄭明輝醫師,方舟文化出版。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874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