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要問我這個啦!這個我不方便回答...」原本約定好時間採訪,然而看到攝影機和麥克風,漁民卻臨陣退縮。讓漁民不願多談,甚至是害怕多說多錯的議題,是長期被親水人士認為羈絆海域開放的「漁憩競合與共生」。在台灣,當水上遊憩區與漁民作業區重疊時,海域使用權往往會優先禮讓給漁民,以尊重傳統漁業權益,但這兩個產業,真的沒有辦法共存共好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翻閱日本鎌倉市的海水浴場管理手冊,不難發現,在3個沙灘沿岸皆設有定置漁網和水產養殖區域,但是在相關規範當中,卻未禁止民眾從事海上活動,僅要求避免靠近漁網和養殖筏;私人船隻和風帆衝浪者則要遠離作業中的漁船和漁網。這樣的管理方式,讓這片海域在每年夏天玩水旺季時,可以吸引超過35萬名遊客造訪,賺進不少觀光財。

甚至今年,鐮倉市還與漁會、救生協會、鄰里居委會等多個團體討論後,新規劃出一塊「軟板衝浪區」,並明確定義各項海上活動,包括無動力、動力、游泳與漁船等專屬出入口,目的就是希望能有更多人能享受到大海的魅力,同時讓這片公共財透過多元的使用方式,積極發展藍色海洋經濟。


▲在日本鎌倉市的海水浴場管理手冊中,並沒有因為海域上有漁民作業區,就禁止民眾從事海上活動。(圖/翻攝日本鎌倉市海水浴場管理手冊)
▲在日本鎌倉市的海水浴場管理手冊中,並沒有因為海域上有漁民作業區,就禁止民眾從事海上活動。(圖/翻攝日本鎌倉市海水浴場管理手冊)
身為定置漁網大國的日本,儘管海域充斥著漁民作業區,但卻未因此禁止海上活動發展,反觀台灣呢?

日本漁業、水上活動產業積極共生 台灣漁憩卻難共存?

「講句不好聽的,政府就是『柿子挑軟的吃』,所以一旦有漁民反彈,他們就覺得漁權會牽扯到生計,就算了吧!反正過去也一直都沒有開放。」台北海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同時也是台灣開放水域聯盟(以下簡稱開水聯盟)發言人的方凱弘說。

以花蓮七星潭為例,因為近岸設有5張定置漁網,使得整個海灣長期以來只開放給漁民使用,遊客若想欣賞七星潭之美,只能在海灘上踏浪或搭乘賞鯨船出海,才能從海面上欣賞不同風光。

方凱弘指出,政府在管理上偏向一方,但海洋是大家的。過去採特許模式管理漁權,但如今民眾重視水域遊憩休閒,「我們是否應該容許這樣的特權存在?」

▲花蓮七星潭沿海一共設有5張定置漁網。(圖/記者葉志明攝影)
▲花蓮七星潭沿海一共設有5張定置漁網。(圖/記者葉志明攝影)
花蓮海岸線長達175公里,是全台海岸線最長的縣,然而近岸方便上下岸的海灘都被規劃為定置漁網作業區,僅有「板下至崇德隧道口離海岸線50公尺內」開放從事水域活動。花蓮的水上活動業者田勝文表示,如果海洋是大家的資產,就不能只顧慮到漁權,應考慮開放海域後的觀光效益,這些都需要平衡考量。

漁民反對、主管機關不想淌混水 「漁憩共生」在台恐難解 

初期開放水域遊憩活動時,崇德也曾發生漁民故意開船靠近或圍堵的衝突,但是經過反覆協商、磨合與溝通後,衝突已大幅減少,才找到適合的共存模式。田勝文問「既然崇德可以,七星潭為何不行?」七星潭與崇德海灘不僅地形相同,還擁有更多觀光資源,只要制定出適當的規範,劃分活動區域和時間,漁憩就有機會雙贏,同時為當地帶來更龐大的觀光收益。

不過,水上活動愛好者的訴求,七星潭漁民並不買單。有漁民私下透露,他們反對海域開放的原因,除了擔心人船碰撞並可能對漁類迴游造成衝擊外;根據崇德經驗,當民眾因體力不支無法自行划回岸邊時,海巡單位會請漁船就近支援,「這很麻煩,很討厭。」

漁民說,不論如何規範,總是會有遊客或是業者不受控地靠近定置漁網;就算不是故意,無動力船隻也可能被海流帶進漁民作業區域,「我是來工作的,你們是來玩的,這不能相提並論,所以我們不贊成開放。」這些反彈聲浪,也讓花蓮縣政府無力調解,最終決定選邊站。

▲花蓮七星潭漁民反對開放海域。(圖/記者葉志明攝影)
▲花蓮七星潭漁民反對開放海域。(圖/記者葉志明攝影)
「漁民作業區是承租在先,所以遊憩活動避開也是合理的做法。」花蓮縣政府產業科科長陳勇男說,崇德海域是兩個漁場間剛好有一小段距離,才能以「南北切」劃分出一小區塊供民眾下水活動;但是七星潭海域定置漁網幾乎相連且貼緊海灘,一旦開放遊憩,兩者活動範圍會高度重疊,若發生碰撞,責任更難以釐清。

陳勇男態度堅決表示,這個地方要共存非常困難,政府如果為了水上活動開放,難道就不算圖利特定團體嗎?定置漁網存在已久,「所以要玩水就先到別的地方」。

「漁憩共生」不只七星潭長期碰壁 宜蘭東澳亦是劍拔弩張

「你不要去撞囉!我們要報警了!我們有錄影⋯⋯」民眾拿出手機,對著開船的漁民激動大喊,宜蘭東澳粉鳥林在2021年8月,曾發生一起漁民開船衝撞立式划槳的衝突事件。起因是粉鳥林位處「東澳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內,以漁民為首的在地保育團體認為,民眾不應該闖入,才會開船衝撞。但根據宜蘭農業處說法「該水域並未禁止民眾下水」。

為此,宜蘭縣政府事後擬定了一份草案,計畫將此保育區的規範變更為「可經由保育團體帶領下水從事獨木舟、立式划槳和浮潛」。也就是說,原本被漁民認定禁止戲水的區域,在草案通過後,將允許以漁民為首的保育團體帶領民眾下海遊憩。

▲宜蘭縣政府規劃只有保育團體可以帶領民眾到粉鳥林戲水,引發親水人士反彈。(圖/記者陳詩雨攝影)
▲宜蘭縣政府規劃只有保育團體可以帶領民眾到粉鳥林戲水,引發親水人士反彈。(圖/記者陳詩雨攝影)
「這難道不是圖利嗎?」對於草案,所有親水人士都相當不滿。方凱弘質疑,保育區要管制的應該是非法採捕,而不是讓漁民一再以「海域管理者」自居。當開放海域成為共識,主管機關就該把水上活動拉到與漁業同等地位,「不能只把漁業當作工作,把水上活動當作玩樂」。

海域管理均採「負面表列」是解方?海委會:的確是未來方向

方凱弘主張,水域活動管理應該與現行的漁業管理方式相同,均採取「負面表列」,也就是只告知不能戲水的區域,例如定置漁網區、漁船航道、軍事管制區等,而不是公告民眾可以戲水的區域。「除非有設置浮球,不然大海也不是馬路,無法用筆畫出一條界線」。至於其他未被禁止的區域,就全數開放給民眾遊憩。

「在『原則開放、例外禁止』的原則下,未來在法定公告上,我們的目標確實就是只告訴民眾哪裡不能去,其它的希望通通都可以」,對於親水人士的訴求,海洋委員會海資處處長王茂城給出正面回應,他表示會努力協商,但也提及需要考慮漁民的生計以及地方主管機關的管理便利性,因此達成共識還需要更多時間。

▲海委會海資處處長王茂城認為,未來海域管理方式的確應該全數採「負面表列」。(圖/記者葉志明攝影)
▲海委會海資處處長王茂城認為,未來海域管理方式的確應該全數採「負面表列」。(圖/記者葉志明攝影)
由於過去的歷史背景,漁民成為台灣海域長期以來的主要使用者,因此,當水域遊憩興起時,漁民感受到空間資源受到壓迫,引發強烈反彈,是可以理解的反應。然而,要發展藍色海洋經濟,就必須打破「大海是漁民自家後院」的觀念,彼此才有機會共融共榮。

更多「迎向海洋國家」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