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失業率不斷狂飆,中國當局公布數據更糟到北京大學副教授踢爆,中國青年失業率實際失業率最高上看46.5%。在找不到工作的狀況之下,「躺平」、「擺爛」、「四不青年」成為流行詞,有英國學者指出,幻想破滅、悲觀的年輕人陷入困境,對經濟和社會都是傷害。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研究員馬格納斯(George Magnus)以「中國不能讓失業青年『躺平』」為題,投書《金融時報》,文內指出,一個人口老化最快且生育率下降的國家,應該會面臨勞動短缺的問題,尤其在年輕族群當中問題應該會更加顯著。但中國官方數據顯示,6月中國青年失業率達創紀錄的21.3%,甚至有學者認為,實際數據恐怕還要更高。

經濟疲軟、好工作供不應求、勞動市場競爭更為激烈,許多年輕人無奈之下,成為全職兒女,留在家裡為父母工作並由父母支付工資。

馬格納斯認為,為年輕人找到工作至關重要,青年失業不僅會損害社會,還會損害經濟。且青年失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經濟學家所說「遲滯」(hysteresis)風險,離開正規勞動市場越久,隨著技能和經驗的萎縮,重返職場的難度就越大。

自2021年以來,「躺平」的社會現象在中國年輕人中紮根,本質上,這是希望幻滅,以及在經濟疲軟、社會流動性低和好工作匱乏的情況下,不惜一切地「躺平」度日。文章認為,中國不能讓失業年輕人「躺平」,因為幻想破滅、悲觀的年輕人的困境,對經濟和社會都是一種傷害。

但現在新的一詞「擺爛」又在年輕人中流行。這傳達了一種更深層次的悲觀主義,以及根本不努力的意識。

馬格納斯認為,中國青年失業問題已經非同小可,這其中有三大理由。首先,根據高盛報告,根據年輕人是重要的消費族群,貢獻城市支出的約五分之一,若加上略年長的35歲以下年齡層,就佔了五分之三奢侈品支出。中國的消費疲軟肯定比青年失業率攀升還要複雜,但兩者之間存在聯繫。

第二,職業結構的顯著變化意味著,在製造業與建築業中,低薪、低技術與臨時工作的佔比上升。史丹佛大學教授羅斯高(Scott Rozelle)研究顯示,15年前非正式與正式工作的比例為40:60,如今比例已經翻轉,這對低薪與零工經濟佔比過高的年輕勞工而言,更是顯著問題。

第三是三組不相稱問題。許多畢業生獲得的技能與雇主的需求不相符,特別是在工程、金融與製造領域。其次是工作與薪資期待不切實際,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畢業生。最後整體需求不足反映了中國官方過於重視供給面政策,以及著重國有企業為重點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弊端日益明顯。

隨著今年夏天將有近1200萬畢業生進入勞動市場,中國觀察人士將會密切關注失業數據以及中共政治局預期的經濟決策。更有部分中國經濟學家直言敦促政府採取措施促進消費。

但馬格納斯認為,中國的青年失業問題可能無法得到解決,除非大刀闊斧轉變國家發展模式,包括擴大服務產業、政府需要積極進行收入再分配和社會保障、教育和稅收改革,並將戰略重點轉向私營部門。但這些都需要巨大的政治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