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印度因為邊境爭端,近年已數度爆發武裝衝突,作為繼中國之後、亞洲新人口大國,印度的選擇也影響亞洲布局,外媒《經濟學人》分析,若中印2國有朝一日決定放下爭端,美國及其盟友可能會面臨一些麻煩,並影響地緣政治發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據報導,中國與印度在過去百年間,互相都看不上對方,中國蔑視印度動蕩的政治、破舊的基礎設施和貧困;印度則以恐懼和嫉妒的眼光看待中國,希望得到平等對待。自2020年、中印邊境流血衝突以來,美國與印度的結盟有加快趨勢,印度擴大與美國合作,參與由美國或其友邦主導的聯合演習,美日澳印「四方安全會談」(QUAD)也將印度拉進美國的印太戰略。

在俄烏戰爭爆發後,由於北京始終持模糊態度,印度也擔心自己會過度依賴俄羅斯武器,進一步威脅到國家安全,故轉而希望美國能出售更多先進武器,給予更多軍事援助,這點體現在今年6月,印度總理莫迪訪美期間,與華府達成的多項協議,包含美製MQ-9B「海上衛士」(SeaGuardian)無人機,以及允許在印度本土共同製造戰鬥機引擎等等。

不過,隨著美中競爭白熱化,中印似乎也展現了淡化邊境問題的意圖,經過18輪磋商後,中印部隊已從5個衝突熱點撤出,建立雙方均不巡邏的「緩衝區」。即使政治處於緊張關係,中印貿易也因邊境衝突時有起伏,印度甚至一度以安全問題為由,封殺約320款中國應用程式,但整體而言,雙邊貿易額仍呈現逐年上漲趨勢。

此外,由於中國近年面臨經濟放緩、少子化、與西方國家關係惡化等挑戰,印度卻已反超中國,成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中國企業現在也將印度視為重要業務成長來源,高盛甚至預測,2075年印度或許會成為僅次於中國的全球第2大經濟體。

雖然經濟交流升溫,並不保證就能從此免於邊境衝突或戰爭,但《經濟學人》認為,中印不斷深化的商業關係,將在決策中發揮更多作用,習近平與莫迪都希望在全球發揮更多影響力,在部分事務上也有相似的立場,如:拒絕西方對人權和氣候變遷的批評、拒絕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對伊斯蘭極端主義同感擔憂。

報導最後提到,以大國相處的現實角度來看,中印兩國化敵為友,固然會讓期盼印度制衡中國的人失望,也不利於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但在全球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這也許是條亞洲大國之間,建立可持續、互利關係的實際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