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遊行後,媒體、政黨、河道上,都有許多抨擊與論點,但唯獨缺乏關於居住正義的深入探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是定義,誰的居住正義?據主計處統計,《人口及住宅普查》中,全國住宅自有率為78.6%;而《家庭收支調查》的資料則為84.68%。據中信房屋研展室資料,2020年時,全國各縣市房屋自有率均在7成以上,台北市自有率72.1,新北市76.2。另據內政部公告,2020年底,全國自然人擁有的住宅約687.4萬戶,為555.79萬位自然人所擁有。其中大約8.09萬人擁有4戶以上住宅,占擁屋自然人的1.46%,合計44.1萬住宅,占自然人所擁有住宅687.40萬宅的6.42%。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的房子,使得居住正義訴求的蔓延性有限,在40歲以下年輕族群中較有共鳴。

換句話說,「住者有其屋」的訴求,主要是針對雙北地區,和承受不了高價房貸的年輕人而來。雙北地區房價超高,肇因於產業過度集中,吸引大量工作者集結於雙北,而年輕人不得不忍受高房貸或高房租,以求有口飯吃,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新竹地區。房屋市場這種市場,炒作固然是快速墊高房價的元兇,但人多屋少,剛性需求,卻是房價跌不下來的主因。

所以,政府要處理居住正義問題,主要手段不見得是打房或增加囤房稅,而是大量增加供年輕族群居住的供給。這種手段在30年前的無殼蝸牛運動時便用過,當時李登輝宣示要大量興建6萬一坪的國宅,而且每年預定蓋2.5萬戶。建商聞訊馬上降價,但不多久又慢慢回漲,因為興建速度永遠趕不上人口流入速度。雙北房價的劇烈調整是在2003年SARS之後,前一年的經濟負成長掏空的虛弱體質業力引爆,房價崩跌,大安區四樓公寓頂樓兩戶才賣680萬,好朋友馬上下手買下打通變成豪宅。此後大約爬了5年,才爬回過去水準。

在馬政府、蔡政府時期,雖然社會壓力使其也在喊合宜宅、社會住宅,但由於雙北土地已經稀少,都更進度緩慢,真能蓋起來的數量也相當有限。柯P在台北市長任內,的確有在努力蓋社會住宅,但2014年承諾5萬戶,卸任時也只蓋了2萬戶,而且明倫國宅的每月租金4萬,被鄉民罵到翻。蔡總統2016年宣示20萬戶目標,包括12萬戶新建,8萬戶包租代管,到現在也只蓋了4萬戶,還有8萬待建。

真正的問題,不是蓋房子這麼簡單,而應是社會住宅的管理租用。簡單講,年輕人之所以抱怨住屋問題,是因為高房價伴隨的高房貸,以及不斷上漲的租金,吃掉了他們的「實質可支配所得」。所謂「可支配所得」,是薪資扣除稅捐之後的所得。而「實質可支配所得」,是薪資扣除稅捐,再扣除房貸或房租、學貸、必要的通勤、通信、水電費之後,每個月可隨個人意願調配的所得。舉例來說,一個月薪3萬的年輕人,月租套房1萬5,再加上上述的必要費用,每月可支配所得還有個7、8千就算不錯了,有學貸壓力的甚至低於5千,請問他們還有什麼餘額可以去享受人生?

也就是說,社會住宅的經營型態,不該是政府蓋房子來低價賣給市民,而是類似新加坡或香港的「組屋」,可以租,可以買,但租金價格是僅能攤提部份興建成本的,而且大約在8千至1萬左右。買的房屋可以賣回給政府設立的管理公司,不能自由轉售。整個社區的規劃,也不應是純住宅社區,其低樓層可以做美食街或租用開店,二樓、三樓可以當工作室,中庭或外圍廣場還可以辦活動。政府不是要打造一個高級豪宅區,而是混合商業與住居的暫居區,讓年輕人可以在此落腳,等住戶賺了錢,想搬出去,再賣回給政府或經營單位。低房價、低租金,是社會住宅的精神所在,失去這條就失去了吸引力。

政府不是沒想過這些事,只是推動起來困難重重。一方面,建商抵制,那可都是政治人物的大金主。週邊有餘屋的地主們也會抵制,怕影響租金價格,那些可都是選票。另方面,建商與營造廠,也不願意去標這種幾乎沒有回收利潤的案子,所以經常多次流標,政府根本標不出去。

舉例來說,101附近的陸保廠,1.6公頃(約4800坪)土地地上權,標價73億,今年5月流標,預定9月再開標。這是大約十年前,李鴻源就提過的構想,但至今落不了地。我如果是郭董,就豪氣的在716台上宣佈,成立一家公司,把這塊地標下來,蓋1萬戶小坪數社宅,每戶保證大於5.5坪(侯爺家的小套房),現場歡迎登記抽籤。主張既具體又可行,而且顯示他解決居住正義問題的決心,打趴其他空嘴薄舌的候選人,但郭董錯過了這個機會。

於是,716這場活動,淪為一場純政治作秀,而且還不知所云,又沒有創意特色的街頭集會。純就做活動而言,下午兩點,供應鐵板,號召大伙來凱道烤肉,都比一路聽演講好得多。當年的無殼蝸牛運動備受打壓,但起碼訴求明確,還達成了一些成果,但這次呢?除了召集本就討厭民進黨的宅男們來訴求下架民進黨,還有什麼訴求?這又跟居住正義有何關係?

政治與政策,本質上是分不開的。反一個東西,還是需要提出一個新東西來取代,那需要大量的研究與激盪。純粹炒作憤怒怨懟的政治活動,就只會是個活動,永遠也成不了改變事物的社會運動。


●作者:吳崑玉/專欄作家、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