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來,中國和美國科技貿易戰不斷升級,近來更頻頻在供應鏈上出招,美國先祭出晶片禁令、限制高階人工智慧晶片;為了進行反制,中國也宣布自8月1日起,對鎵、鍺金屬實施出口管制,由於這兩種金屬是半導體關鍵金屬材料,中國做出此舉的原因以及影響引起各國關注討論。
中國商務部海關總署7月發布公告,從8月1日開始,對鎵跟鍺兩種關鍵金屬實施出口管制。這兩種金屬是製造晶片、電動車和電信設備的關鍵材料,其中包括金屬鎵、氮化鎵、氧化鎵等8種鎵相關物項,以及包括金屬鍺、區熔鍺錠、磷鍺鋅等6種鍺相關物項。
這項措施引起全球擔憂,尤其在各國極力佈局半導體供應鏈之際,鎵、鍺做為半導體材料、新能源的關鍵金屬,也成為了新興的戰略關鍵礦產。
中國鎵產量佔全球95%以上,鍺產量佔全球67%以上。2022年中國鎵產品的最大進口國是日本、德國和荷蘭;鍺產品的最大進口國是日本、法國、德國和美國。另有外媒報導指出,2021年,美國使用的鎵和鍺,就有半數以上都是從中國進口,歐盟71%的鎵和45%的鍺亦同。
不滿美國晶片禁令 中國管制鎵鍺來反擊
儘管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強調,中國依法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是「國際通行做法,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但宣布這項限制措施的時機,正逢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的訪中前夕,讓外界預期北京會將出口限制,作為與葉倫的談判籌碼。
而美國才在6月底傳出考慮加重晶片禁令,沒過幾天,中國便放話管制鎵、鍺,不難讓外界聯想,這項舉措就是為了對美國進行反制。美國投資銀行Jefferies分析師指出,這是中國針對美中科技戰採取的第二次、規模更大的反制措施,也是對美國晶片禁令的報復。第一次則是中國在5月時,對美國最大記憶體製造商美光的制裁。
《中美科技合作協定》續簽 中國率先施壓
中國進行出口管制,除了表面上對反擊美國之外,也很可能是為了在8月27日、《中美科技合作協定》(STA)到期之前,為了施壓美國續簽,而進行先發制人。《中美科技合作協定》於1979年簽訂,當時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赴美訪問與時任美國總統卡特在白宮簽署。 據中共國家檔案,美中兩國在此框架之下,總共簽署近50個議定書,涵蓋能源、民用核技術與核安全、生物醫學等領域。
雖然在過去40多年,該協定都有續簽,但近來美國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蓋拉格(Mike Gallagher)和其他9名共和黨籍議員6月27日致函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中國利用此協議來推進軍事目標,並破壞美國主權,呼籲美國政府在該協議於8月27日到期後不該續簽。
但中國一直以來自詡不怕「卡脖子」,《中美科技合作協定》不續簽真的會有影響嗎?先前中國官媒曾發布系列報導指出,中國工業發展有35項關鍵技術仍需依賴他國,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也有20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其中包括晶片、作業系統、醫療器械、航空發動機等。以晶片為例,若是中國沒有進口存儲晶片,幾乎生產不出一台完整的手機、電腦,甚至是數位相機。
因此對於中國來說,不會樂意面臨《中美科技合作協定》作廢不續簽,或是重新談判、重新擬定協議的狀況。所以中國管制鎵鍺,是一個交換條件,更是要以資源威脅,讓美國考慮續簽一事。
中國限制鎵鍺恐害己 還有俄國「扯後腿」
但由於鎵鍺並非特別稀有或難以取得的金屬,包括在日本、德國、烏克蘭等國家也能開採,只是國外開採成本比中國高,而中國僅是提供較低價格。且在中國宣布此項舉措後,短短2天內,俄羅斯技術國家集團(Rostec)表示,俄羅斯已準備好提高鍺的產量,以滿足國內需求。
有中媒表示,Rostec聲稱增產只是滿足俄羅斯國內需求,顯然是「公然扯謊」。因為俄國光學和半導體產業落後,每年消費鍺產量微乎其微,如今生產大量的鍺「除了出口沒第2種可能」。中媒直言,中國每年生產的鍺約70噸,俄羅斯若加足馬力生產的話,替代中國的出口量是完全做得到的,還可以趁機提升俄鍺產業在產業鏈上游的位置。對俄國來說,既然中國有意讓出市場,他們剛好有能力填補。「此事可證明,中俄關係也並非鐵板一塊」。
而俄羅斯的「見縫插針」也顯示出,中國雖然在鎵鍺的市場領先全球,但並非完全佔有主導地位。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莊嘉穎(Ja Ian Chong)指出,「雖然市場和企業最初可能會受到衝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限制持續存在,市場和企業就會進行調整。」
在中國宣布此項舉措後,雖然引起各國擔憂,但也有不少分析指出,這很可能成為一把「雙面刃」,加速讓其他國家擺脫對中國供應鏈依賴的決心,加速供應鏈多元化的趨勢。過去中國就曾因釣魚台糾紛,報復性限制出口日本稀土,卻導致自身稀土出口額下滑、市占率萎縮,促使日本積極重整供應鏈以去中國化。或許中國可以在這次「管制關鍵金屬」的回合造成些許影響,但恐怕仍難拔得頭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項措施引起全球擔憂,尤其在各國極力佈局半導體供應鏈之際,鎵、鍺做為半導體材料、新能源的關鍵金屬,也成為了新興的戰略關鍵礦產。
中國鎵產量佔全球95%以上,鍺產量佔全球67%以上。2022年中國鎵產品的最大進口國是日本、德國和荷蘭;鍺產品的最大進口國是日本、法國、德國和美國。另有外媒報導指出,2021年,美國使用的鎵和鍺,就有半數以上都是從中國進口,歐盟71%的鎵和45%的鍺亦同。
不滿美國晶片禁令 中國管制鎵鍺來反擊
儘管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強調,中國依法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是「國際通行做法,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但宣布這項限制措施的時機,正逢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的訪中前夕,讓外界預期北京會將出口限制,作為與葉倫的談判籌碼。
而美國才在6月底傳出考慮加重晶片禁令,沒過幾天,中國便放話管制鎵、鍺,不難讓外界聯想,這項舉措就是為了對美國進行反制。美國投資銀行Jefferies分析師指出,這是中國針對美中科技戰採取的第二次、規模更大的反制措施,也是對美國晶片禁令的報復。第一次則是中國在5月時,對美國最大記憶體製造商美光的制裁。
《中美科技合作協定》續簽 中國率先施壓
中國進行出口管制,除了表面上對反擊美國之外,也很可能是為了在8月27日、《中美科技合作協定》(STA)到期之前,為了施壓美國續簽,而進行先發制人。《中美科技合作協定》於1979年簽訂,當時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赴美訪問與時任美國總統卡特在白宮簽署。 據中共國家檔案,美中兩國在此框架之下,總共簽署近50個議定書,涵蓋能源、民用核技術與核安全、生物醫學等領域。
雖然在過去40多年,該協定都有續簽,但近來美國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蓋拉格(Mike Gallagher)和其他9名共和黨籍議員6月27日致函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中國利用此協議來推進軍事目標,並破壞美國主權,呼籲美國政府在該協議於8月27日到期後不該續簽。
但中國一直以來自詡不怕「卡脖子」,《中美科技合作協定》不續簽真的會有影響嗎?先前中國官媒曾發布系列報導指出,中國工業發展有35項關鍵技術仍需依賴他國,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也有20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其中包括晶片、作業系統、醫療器械、航空發動機等。以晶片為例,若是中國沒有進口存儲晶片,幾乎生產不出一台完整的手機、電腦,甚至是數位相機。
因此對於中國來說,不會樂意面臨《中美科技合作協定》作廢不續簽,或是重新談判、重新擬定協議的狀況。所以中國管制鎵鍺,是一個交換條件,更是要以資源威脅,讓美國考慮續簽一事。
中國限制鎵鍺恐害己 還有俄國「扯後腿」
但由於鎵鍺並非特別稀有或難以取得的金屬,包括在日本、德國、烏克蘭等國家也能開採,只是國外開採成本比中國高,而中國僅是提供較低價格。且在中國宣布此項舉措後,短短2天內,俄羅斯技術國家集團(Rostec)表示,俄羅斯已準備好提高鍺的產量,以滿足國內需求。
有中媒表示,Rostec聲稱增產只是滿足俄羅斯國內需求,顯然是「公然扯謊」。因為俄國光學和半導體產業落後,每年消費鍺產量微乎其微,如今生產大量的鍺「除了出口沒第2種可能」。中媒直言,中國每年生產的鍺約70噸,俄羅斯若加足馬力生產的話,替代中國的出口量是完全做得到的,還可以趁機提升俄鍺產業在產業鏈上游的位置。對俄國來說,既然中國有意讓出市場,他們剛好有能力填補。「此事可證明,中俄關係也並非鐵板一塊」。
而俄羅斯的「見縫插針」也顯示出,中國雖然在鎵鍺的市場領先全球,但並非完全佔有主導地位。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莊嘉穎(Ja Ian Chong)指出,「雖然市場和企業最初可能會受到衝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限制持續存在,市場和企業就會進行調整。」
在中國宣布此項舉措後,雖然引起各國擔憂,但也有不少分析指出,這很可能成為一把「雙面刃」,加速讓其他國家擺脫對中國供應鏈依賴的決心,加速供應鏈多元化的趨勢。過去中國就曾因釣魚台糾紛,報復性限制出口日本稀土,卻導致自身稀土出口額下滑、市占率萎縮,促使日本積極重整供應鏈以去中國化。或許中國可以在這次「管制關鍵金屬」的回合造成些許影響,但恐怕仍難拔得頭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