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台灣 2025 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隨著身體機能老化,我們都有機率面臨神經退化疾病。其中巴金森病 (帕金森氏症) 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盛行率第二高的神經退化疾病,但過往病人及家屬對於該疾病並不了解,一聽到是不可逆疾病就非常擔憂,醫師呼籲:「其實巴金森病非不治之症,透過現行多種藥物的組合搭配與劑量調整,可幫助控制疾病症狀、延緩病程進展,一樣可以過正常的生活。」
及早制定治療策略 巴金森病能控制
巴金森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夠了解。其實疾病的成因跟腦部黑質多巴胺的神經細胞退化相關,聖母羅東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照琳解釋,當病人開始無法持續做精細動作,便表示大腦內製造多巴胺的細胞逐漸死亡;當細胞死亡率達 80% 以上,病人便開始喪失正常功能,巴金森病症狀也會越來越明顯。
通常病人到門診報到時,往往已出現明顯的「動作症狀」,例如因肌肉顫抖和關節僵直造成行動困難,拿不起東西、容易在行走時失衡跌倒、或突然動不了,因面部僵直也會有面具臉或流口水的狀況;而「非動作症狀」就例如嚴重失眠、情緒起伏不定、悶悶不樂、嗅覺喪失、便祕等。上述症狀都會影響到日常生活,但若能及早用藥物治療,其實有機會讓疾病停留在早期階段,李照琳強調:「巴金森病是可以控制的,依據症狀的表現、病人狀況,量身打造合適的藥物治療策略,病人仍可以很有尊嚴、保有生活品質。」
巴金森病常見兩大類用藥治療差異
目前巴金森病 (帕金森氏症) 的治療主要為藥物治療,最常討論為兩大類的治療藥物,作用機轉可大致分為:
把握三大原則提升用藥品質
因應不同年齡、不同症狀表現的病人,治療安排上會不太一樣。針對比較早發病 (通常指 65 歲以下) 的病人,治療策略會以「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及早介入處理,避免副作用出現。重要的是找一位合適的醫師,來調配恰當的治療方式。只是普遍在臨床上治療下,雖然有良好的制定策略,醫師治療仍面臨三大瓶頸:
一、藥物順從性:初期藥物服用劑量和服藥次數較低、順從性較高,但隨著病程進展,一天需要吃三次藥,甚至有些每兩個小時就需要服藥,導致病人服藥順從性明顯下降。由於藥物順從性與治療成效有高度相關,醫師建議家屬可以檢查病人藥盒,確定是否有規律用藥。
二、病人未告知副作用反應:有些藥物副作用會產生腸胃道不適,病人未主動告知,反而開始不愛吃變成過瘦、營養不良,其實醫師都可以調整劑量,或是額外加入其他藥物幫助吸收或是吞嚥。
三、高蛋白食物影響藥物作用:左多巴胺吸收經過腸胃道,同時高蛋白食物分解出來的氨基酸同樣在腸胃道吸收,導致高蛋白食物可能影響藥物效用。李照琳建議在服藥 30 分鐘前吃完高蛋白食物,或是高蛋白食物集中在最後晚餐再吃。
病人情緒低落、起伏不定問題 也能合併一起治療
另外,巴金森病常合併情緒問題,有些在病程前期就產生,有些則是因為用藥產生的副作用,李照琳提到:「為了解決病人情緒問題,像是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同時也能改善情緒症狀,一藥有兩個用途,減少多重用藥的困境。」
李照琳特別能感同身受為家屬著想,因為自己的父親也被診斷為巴金森病,他用過來人的經驗分享:「家屬陪病人度過病程,其實也是倍感壓力,但後來發現其實當你越去了解這個疾病時,就越不會害怕這個疾病,不論病人還是家屬都能更清楚知道該如何規劃接下來的人生。」在醫師、藥物支持、家人陪伴下,巴金森病病友的後半期人生也能過的多采多姿。
看更多巴金森病友和家屬經驗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happyparkinsons
文、王芊淩/圖、楊紹楚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及早制定治療策略 巴金森病能控制
巴金森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夠了解。其實疾病的成因跟腦部黑質多巴胺的神經細胞退化相關,聖母羅東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照琳解釋,當病人開始無法持續做精細動作,便表示大腦內製造多巴胺的細胞逐漸死亡;當細胞死亡率達 80% 以上,病人便開始喪失正常功能,巴金森病症狀也會越來越明顯。
通常病人到門診報到時,往往已出現明顯的「動作症狀」,例如因肌肉顫抖和關節僵直造成行動困難,拿不起東西、容易在行走時失衡跌倒、或突然動不了,因面部僵直也會有面具臉或流口水的狀況;而「非動作症狀」就例如嚴重失眠、情緒起伏不定、悶悶不樂、嗅覺喪失、便祕等。上述症狀都會影響到日常生活,但若能及早用藥物治療,其實有機會讓疾病停留在早期階段,李照琳強調:「巴金森病是可以控制的,依據症狀的表現、病人狀況,量身打造合適的藥物治療策略,病人仍可以很有尊嚴、保有生活品質。」
巴金森病常見兩大類用藥治療差異
目前巴金森病 (帕金森氏症) 的治療主要為藥物治療,最常討論為兩大類的治療藥物,作用機轉可大致分為:
- 左多巴胺(Levodopa):是多巴胺的前驅物,經酵素轉換成多巴胺而達到治療效果,長期可能會有斷電或是異動症等問題。
- 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Dopamine Receptor Agonists):主要是模擬腦內的多巴胺,直接作用在腦部多巴胺進行訊息傳遞。
把握三大原則提升用藥品質
因應不同年齡、不同症狀表現的病人,治療安排上會不太一樣。針對比較早發病 (通常指 65 歲以下) 的病人,治療策略會以「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及早介入處理,避免副作用出現。重要的是找一位合適的醫師,來調配恰當的治療方式。只是普遍在臨床上治療下,雖然有良好的制定策略,醫師治療仍面臨三大瓶頸:
一、藥物順從性:初期藥物服用劑量和服藥次數較低、順從性較高,但隨著病程進展,一天需要吃三次藥,甚至有些每兩個小時就需要服藥,導致病人服藥順從性明顯下降。由於藥物順從性與治療成效有高度相關,醫師建議家屬可以檢查病人藥盒,確定是否有規律用藥。
二、病人未告知副作用反應:有些藥物副作用會產生腸胃道不適,病人未主動告知,反而開始不愛吃變成過瘦、營養不良,其實醫師都可以調整劑量,或是額外加入其他藥物幫助吸收或是吞嚥。
三、高蛋白食物影響藥物作用:左多巴胺吸收經過腸胃道,同時高蛋白食物分解出來的氨基酸同樣在腸胃道吸收,導致高蛋白食物可能影響藥物效用。李照琳建議在服藥 30 分鐘前吃完高蛋白食物,或是高蛋白食物集中在最後晚餐再吃。
病人情緒低落、起伏不定問題 也能合併一起治療
另外,巴金森病常合併情緒問題,有些在病程前期就產生,有些則是因為用藥產生的副作用,李照琳提到:「為了解決病人情緒問題,像是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同時也能改善情緒症狀,一藥有兩個用途,減少多重用藥的困境。」
李照琳特別能感同身受為家屬著想,因為自己的父親也被診斷為巴金森病,他用過來人的經驗分享:「家屬陪病人度過病程,其實也是倍感壓力,但後來發現其實當你越去了解這個疾病時,就越不會害怕這個疾病,不論病人還是家屬都能更清楚知道該如何規劃接下來的人生。」在醫師、藥物支持、家人陪伴下,巴金森病病友的後半期人生也能過的多采多姿。
看更多巴金森病友和家屬經驗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happyparkinsons
文、王芊淩/圖、楊紹楚
本文授權轉載自《Heho健康》,原文為: 巴金森病會好嗎?抗病路程不孤單!正確用藥策略延緩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