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天后 CoCo 李玟因髖關節脫臼壓迫神經影響行動,今年 2 月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希望能再度重返舞台。未科,日前不敵憂鬱症自殺離世,震驚全球華人演藝圈。國內骨科醫師推測壓垮李玟最後一根稻草的可能是手術併發症,讓她痛不欲生進而產生負面情緒。
一向給人正面樂觀形象的李玟,2019 年在世界巡迴演唱會「YOU & I」慶功宴上,自曝一出生就有髖關節脫位,2 歲時開刀沒有好轉,被醫師診斷「不能跳舞」。但她漸漸長大後發現,跳舞對她來說非常重要,不顧醫師的叮嚀,出道以以來幾乎僅靠右腿的力量支撐全身。
她曾告訴媒體:「那麼多年我從來都不說,說了,我會掉眼淚。」由於髖關節脫位越來越嚴重,已影響到行走及生活品質,因此她決定接受髖關節置換術。今年2月 動完手術的她,透過社群跟歌迷報平安,表示自己正在從新學走路,並淚喊:「我可以的」。
先天性髖關節脫臼女性是男性 6 倍
基隆長庚醫院骨科系主任陳威志表示,從李玟自述病情來看,應該是罹患先天性髖關節脫臼(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根據統計,先天性髖關節脫臼患者以女性居多,約為男性的 6 倍,且有半數以上的患者為兩側性發生,約有 2 至 3 成的患者單側發生。
陳威志強調,從媒體所報導訊息推斷,李玟左腳先天缺陷應該是單側先天性髖關節脫臼,雖然她 2 歲時曾接受復位手術,但因長年跳舞、表演加速髖關節磨損,進而導致股骨頭壞死,必須接受關節置換術才能解決問題。
由於單側先天性髖關節脫臼患者會出現長短腳的問題,兩腳差距可達 2 至 3 公左右,陳威志從李玟社群發佈的術後照片推測,李玟手除了進行髖關節置換術之外,有可能也同時進行長短腳截骨矯正手術。兩種手術一起進行風險相當大,且術後的復健相當痛苦。
陳威志解釋,若只是進行髖關節置換術應不至於左腳都包滿紗布,因此推測李玟極有可能同時進行兩種手術。他說,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相當安全,患者術後 2 至3天天即可下床行走,如果兩種手術同時進行,復健時間長達半年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截骨矯正手術可能出現感染、⾎管和神經的損傷等併發症,造成患者無法行走。
截骨矯正手術風險大且併發症多
振興醫院骨科部骨病科主治醫師鄭士豪表示,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為嬰幼兒最常見的髖部疾病,發生率約為千分之1.5,分為輕微型與嚴重型,輕微型的髖關節脫臼年幼時不易被察覺,但拖到1歲後多會演進到脫臼、長短腳、跛行,兩側髖關節脫臼的患者在成年後,通常因為行走疼痛或髖關節外展角度受限求診後才被診斷,唯一能解決的方法只有接受手術。
鄭士豪提醒,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若越晚診斷、治療越困難且成效差,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非常重要,因此新生兒髖關節檢查非常重要。近 20 年來,國內新生兒髖關節發育不良大多經早期診斷、吊帶治療而恢復正常。根據統計,因晚期診斷、脫臼而需要手術治療的發生率已逐年減少,從 2000 年出生嬰兒有 0.6/1,000 的手術率,到 2010 年已改善到 0.3/1,000,整整降低 50%
他說,先天性髖關節脫臼分為輕微型與嚴重型,輕微型的髖關節脫臼年幼時不易被察覺,尤其兩側髖關節脫臼的患者,成年之後因為行走疼痛或是髖關節外展角度受限,到醫院求診才會被診斷出來。這類患者只要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即可解決行走疼痛、跛行等問題。
有些嚴重型單側先天性髖關節脫臼患者,因為長短腳問題,在進行髖關節置換術時希望能夠一起解決長短腳問題, 鄭士豪表示,髖關節置換術無解決長短腳問題,必須做截骨矯正手術,但由於此術式風險相當大,容易引發併發症可能造成患者終生無法行走,通常醫師不太建議此類患者執行此一術式
簡易三步驟 觀察寶寶有無先天性髖關節異常
由於新生兒罹患先天髖關節異常比例不是很高,醫師建議父母若發現孩子髖關節異常異常,出生 3至6 個月內透過小兒科醫師觸診,觀察髖關節穩定度、是否脫位。發現疑似異常,通常會進一步轉診骨科、復健科照超音波,6 個月大之前要診斷出來才有機會避免開刀,因為這時候還能穿骨盆吊帶固定,超過 6 個月後就需要打石膏、或動手術把關節喬回去再打石膏固定。
第 1 招 檢查兩腳長度是否一致
由於長短腳原因很多,有的大人可能以為孩子是脊椎側彎,或是故意沒站好,因此忽略。建議父母可以讓孩子躺在床上、雙腳併攏,看看腳踝關節突出的骨頭處,兩腳是否一致。
第 2 招 走路是否跛行
如果孩子走路一拐一拐、步態不穩,建議最好到小兒科接受進一步檢查是否為先天性髖關節脫臼或發育不良。
第 3 招 觀察髖關節緊度
讓孩子像青蛙腿一樣打開雙腿,觀察兩邊髖關節緊度是否有差異。或是讓孩子翹腳,兩腳輪流,看看角度是否一樣。
總而言之,髖臼發育不全及脫臼是各個年齡層都存在的疾病,早期診斷與治療能夠提供最好的療效。
文/邱玉珍 圖/楊紹楚
諮詢專家:基隆長庚醫院骨科系主任陳威志、振興醫院骨科部骨病科主治醫師鄭士豪
延伸閱讀:
冬天出生嬰兒較容易髖關節脫臼!發生率竟是夏天的兩倍
膝蓋痛的原因不在膝蓋,其實問題是出在髖關節、腳踝!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她曾告訴媒體:「那麼多年我從來都不說,說了,我會掉眼淚。」由於髖關節脫位越來越嚴重,已影響到行走及生活品質,因此她決定接受髖關節置換術。今年2月 動完手術的她,透過社群跟歌迷報平安,表示自己正在從新學走路,並淚喊:「我可以的」。
先天性髖關節脫臼女性是男性 6 倍
基隆長庚醫院骨科系主任陳威志表示,從李玟自述病情來看,應該是罹患先天性髖關節脫臼(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根據統計,先天性髖關節脫臼患者以女性居多,約為男性的 6 倍,且有半數以上的患者為兩側性發生,約有 2 至 3 成的患者單側發生。
陳威志強調,從媒體所報導訊息推斷,李玟左腳先天缺陷應該是單側先天性髖關節脫臼,雖然她 2 歲時曾接受復位手術,但因長年跳舞、表演加速髖關節磨損,進而導致股骨頭壞死,必須接受關節置換術才能解決問題。
由於單側先天性髖關節脫臼患者會出現長短腳的問題,兩腳差距可達 2 至 3 公左右,陳威志從李玟社群發佈的術後照片推測,李玟手除了進行髖關節置換術之外,有可能也同時進行長短腳截骨矯正手術。兩種手術一起進行風險相當大,且術後的復健相當痛苦。
陳威志解釋,若只是進行髖關節置換術應不至於左腳都包滿紗布,因此推測李玟極有可能同時進行兩種手術。他說,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相當安全,患者術後 2 至3天天即可下床行走,如果兩種手術同時進行,復健時間長達半年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截骨矯正手術可能出現感染、⾎管和神經的損傷等併發症,造成患者無法行走。
截骨矯正手術風險大且併發症多
振興醫院骨科部骨病科主治醫師鄭士豪表示,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為嬰幼兒最常見的髖部疾病,發生率約為千分之1.5,分為輕微型與嚴重型,輕微型的髖關節脫臼年幼時不易被察覺,但拖到1歲後多會演進到脫臼、長短腳、跛行,兩側髖關節脫臼的患者在成年後,通常因為行走疼痛或髖關節外展角度受限求診後才被診斷,唯一能解決的方法只有接受手術。
鄭士豪提醒,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若越晚診斷、治療越困難且成效差,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非常重要,因此新生兒髖關節檢查非常重要。近 20 年來,國內新生兒髖關節發育不良大多經早期診斷、吊帶治療而恢復正常。根據統計,因晚期診斷、脫臼而需要手術治療的發生率已逐年減少,從 2000 年出生嬰兒有 0.6/1,000 的手術率,到 2010 年已改善到 0.3/1,000,整整降低 50%
他說,先天性髖關節脫臼分為輕微型與嚴重型,輕微型的髖關節脫臼年幼時不易被察覺,尤其兩側髖關節脫臼的患者,成年之後因為行走疼痛或是髖關節外展角度受限,到醫院求診才會被診斷出來。這類患者只要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即可解決行走疼痛、跛行等問題。
有些嚴重型單側先天性髖關節脫臼患者,因為長短腳問題,在進行髖關節置換術時希望能夠一起解決長短腳問題, 鄭士豪表示,髖關節置換術無解決長短腳問題,必須做截骨矯正手術,但由於此術式風險相當大,容易引發併發症可能造成患者終生無法行走,通常醫師不太建議此類患者執行此一術式
簡易三步驟 觀察寶寶有無先天性髖關節異常
由於新生兒罹患先天髖關節異常比例不是很高,醫師建議父母若發現孩子髖關節異常異常,出生 3至6 個月內透過小兒科醫師觸診,觀察髖關節穩定度、是否脫位。發現疑似異常,通常會進一步轉診骨科、復健科照超音波,6 個月大之前要診斷出來才有機會避免開刀,因為這時候還能穿骨盆吊帶固定,超過 6 個月後就需要打石膏、或動手術把關節喬回去再打石膏固定。
第 1 招 檢查兩腳長度是否一致
由於長短腳原因很多,有的大人可能以為孩子是脊椎側彎,或是故意沒站好,因此忽略。建議父母可以讓孩子躺在床上、雙腳併攏,看看腳踝關節突出的骨頭處,兩腳是否一致。
第 2 招 走路是否跛行
如果孩子走路一拐一拐、步態不穩,建議最好到小兒科接受進一步檢查是否為先天性髖關節脫臼或發育不良。
第 3 招 觀察髖關節緊度
讓孩子像青蛙腿一樣打開雙腿,觀察兩邊髖關節緊度是否有差異。或是讓孩子翹腳,兩腳輪流,看看角度是否一樣。
總而言之,髖臼發育不全及脫臼是各個年齡層都存在的疾病,早期診斷與治療能夠提供最好的療效。
文/邱玉珍 圖/楊紹楚
諮詢專家:基隆長庚醫院骨科系主任陳威志、振興醫院骨科部骨病科主治醫師鄭士豪
延伸閱讀:
冬天出生嬰兒較容易髖關節脫臼!發生率竟是夏天的兩倍
膝蓋痛的原因不在膝蓋,其實問題是出在髖關節、腳踝!
本文授權轉載自《Heho健康》,原文為: 李玟輕生 / 腳傷舊疾是生命最大挑戰!髖關節脫位致長短腳、跛行 手術併發症連走路都痛出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