鱈魚口感細緻滑嫩,是許多愛吃魚的民眾首選!但要當心市面上不少標榜鱈魚,卻是由油魚混充,甚至吃下肚後還出現腹瀉排油的窘況。消基會解釋,油魚含有人體無法消化的臘脂,導致吃下肚後發生腹瀉。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各種魚類冒充「鱈魚」!切片後難分辨

在自助餐店、鐵板燒也常見「鱈魚」品項,但你吃的「鱈魚」是真的嗎?市場中很多「比目魚」標示為「扁鱈」,讓消費者誤以為是鱈魚;還有少數宣稱是「圓鱈」的魚種,其實是售價便宜很多的「油魚」。

由於這些魚類都是「切片」,民眾難從外觀判斷,消基會更實際在市場以及量販店和電商採樣 4 件鱈魚樣品,當中就發現有兩件鱈魚魚種鑑別跟標示不符合,可能觸犯《食安法》。

因應市場亂象,民眾想吃鱈魚卻意外將別款魚吃下肚,到底該怎麼做區分?消基會指出:「魚肉顏色、魚皮判斷是判斷關鍵。」

  • 油魚:魚皮為灰色之外,會有白色凸起的紋路;魚肉顏色呈現黃白色。
  • 鱈魚:肉質白細,價格通常較昂貴,魚油富含維他命 A、D、E 以及 EPA 與 DHA 等脂肪酸。
油魚含難消化油脂!食用後容易腹瀉不適

市面上的鱈魚五花八門,最常聽到的「扁鱈」和「圓鱈」兩大類,其實也都不是真的鱈魚,前者屬於「鱸形目」;後者則屬於「鰈形目」。魚體切片上外型有些差異,「扁鱈」顯然以斜切方式處理,斜切以增加魚片的面積,常見就是小塊的扁鱈就是便當或西餐的鱈魚排,而「圓鱈」顧名思義外型會比扁鱈更圓。



另外,消基會檢驗長凌永健也提醒:「價格也是判斷依據,太便宜的價格肯定就不會是鱈魚,像是油魚售價明顯便宜很多。」

有些民眾吃了鱈魚會有明顯腹痛不適,消基會提醒很有可能是因為吃下「油魚」,因為油魚的魚體中含有人體無法消化的臘脂,部分消費者食用後會腹痛不適,民眾千萬別因為為了貪小便宜而吃錯魚種。

針對「鱈魚標示」稽查的問題,食藥署也回應從 110 年至 111 年,辦理相關稽查,查獲 8 家涉鱈魚標示違反食安法 28 條規定,裁處總計 31 萬元整。

觀察魚種價位、口感避免買錯

除了鱈魚容易魚目混珠外,消基會也發現,「多利魚」與「巴沙魚」也有相同的問題,巴沙魚經常被混充為多利魚販售,其實兩者為不同魚種,價格有落差、口感也不相同。

  • 多利魚:魚體上有明顯藍黑色圓斑。
  • 巴沙魚:外形較修長切片後外形為長扁狀。
另外,有些業者將「巴沙魚」冒充鱈魚,為了讓肉質變得軟嫩浸泡「磷酸鹽」,磷酸鹽類雖然是合法的食品添加物,但食品添加磷酸鹽類,會使其中的「無機磷」含量增加,消基會坦言:「人體對無機磷的吸收率幾乎是 100 %,若長期食用高磷食物,會導致消費者骨質疏鬆與腎臟疾病,也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民眾選購魚類時一定得睜大眼睛、小心挑選。

文、圖/王芊淩

延伸閱讀:

小孩多吃魚幫助腦部發育? 一張圖表讓你看懂應該選擇哪種魚

「油魚」當鱈魚腹瀉止不住!你吃的「鱈魚」其實可能是這3種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