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7.07)極端高溫來了!衛福部今(7)公布統計,7月短短6天已有160人因為熱傷害就醫,急診醫師提醒,如果大量出汗,甚至出現頭痛、說話喘、臉色蒼白等4症狀,很可能就是熱衰竭,嚴重時就會變成中暑,不趕快處理恐引發休克,中暑死亡機率高達80%,建議盡量避開上午10點至下午2點的時段外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童綜合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魏智偉告訴《NOWnews今日新聞》說,院方近來支援東勢農民醫院,發現受到高溫的影響,確實出現許多跟熱相關的急症,包括熱暈厥、熱衰竭等,尤其山區工作者要頂的烈日噴灑農藥,甚至有部分長者因服用慢性藥影響中樞體溫控制,可能未能及時察覺不適,進而讓熱傷害變更嚴重。

▲酷夏從事戶外活動時,應牢記從頭到腳5裝備:「寬邊帽、太陽眼鏡、涼爽透氣衣物、擦防曬乳、自備水瓶並休息降溫」。(圖/記者陳明中攝)
▲酷夏從事戶外活動時,應牢記從頭到腳5裝備:「寬邊帽、太陽眼鏡、涼爽透氣衣物、擦防曬乳、自備水瓶並休息降溫」。(圖/記者陳明中攝)
「防曬不等於防暑!」魏智偉提醒,穿長袖、長褲,甚至把全身包得密不透風的防曬措施,可能讓身體散熱的機制大打折扣,雖然防暑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曝曬在高溫的環境下,但如有工作需求,建議應適時到陰涼處、脫下包裹防曬的衣物,補充水分與電解質,最好能以濕毛巾擦身體降溫,甚至加電風扇散去熱氣。

魏智偉說,中暑是種多種器官的衰竭,致死率高,最好的防範措施就是「不要硬扛」,一旦出現不適就要馬上到陰涼處休息、補充水分電解質,若是過了30分鐘症狀仍未緩解,就要馬上就醫,以免發生憾事。

高溫炎熱狀態持續,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提醒,除了要適時補充電解質,避免脫水、低血鈉、抽筋等狀況,也建議盡量避開上午10點至下午2點的時段或高溫炎熱時進行戶外活動外,更應牢記從頭到腳5裝備:「寬邊帽、太陽眼鏡、涼爽透氣衣物、擦防曬乳、自備水瓶並休息降溫」,以避免熱傷害威脅。

國健署指出,常見的熱傷害包含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中暑,其中以中暑為最需要小心的症狀。一般來說如果在高濕熱環境下長時間活動時因流汗過多,出現大腿、小腿與手臂疼痛痙攣可能就是熱痙攣應盡快接受治療。

如果因為流汗過多,未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而導致的血液循環衰竭,常出現大量出汗、疲倦、身體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說話喘、血壓降低、臉色蒼白等症狀就是熱衰竭,嚴重時就會變成中暑。

國健署指出,中暑是皮膚因體溫調節中樞調節功能失常而無法散熱而呈乾燙潮紅狀態,患者此時會出現意識不清且體溫超過40°C,最後造成中樞神經異常,若不盡速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中暑患者的死亡機率約為3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