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每年在結束梅雨季後,常會迎來一段時間的劇烈高溫,此時無論新聞或氣象局天氣預報中,就常看見「太平洋高壓」接近或籠罩對台灣天氣影響,夏秋的颱風季,也常出現「太平洋高壓」影響颱風走向的情況,而究竟「太平洋高壓」是什麼呢?《NOWnews今日新聞》整理中央氣象局和環保署資料,一窺「太平洋高壓」這個巨大的天氣系統。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據環保署資料說明,赤道地區因為日照多、氣溫高,「暖空氣比較輕」,因而產生「上升氣流」,上升氣流往高緯度方向移動時,南北緯30度左右的中層大氣則會形成下沉氣流,氣流下沉時,為了保持能量守恆,空氣會有升溫及變乾燥的現象,不利雲的發展,因而形成「副熱帶高壓」,而北半球的副熱帶高壓主要位於太平洋上,因此又稱太平洋高壓。


▲上升氣流往高緯度方向移動時,南北緯30度左右的中層大氣則會形成下沉氣流,氣流下沉時,為了保持能量守恆,空氣會有升溫及變乾燥的現象,不利雲的發展,因而形成「副熱帶高壓」。(圖/環保署)
▲上升氣流往高緯度方向移動時,南北緯30度左右的中層大氣則會形成下沉氣流,氣流下沉時,為了保持能量守恆,空氣會有升溫及變乾燥的現象,不利雲的發展,因而形成「副熱帶高壓」。(圖/環保署)
中央氣象局說明,季節變暖時,太平洋高壓會隨著活躍起來,強度、範圍大增,讓台灣吹起溫暖潮溼的西南風與東南風,是造成季節性暴雨的主因(如梅雨),由於太平洋高壓的位置和範圍的不同,造成的天氣型態也不一樣。它的邊緣屬於雲雨地帶,地面容易下雨且雨勢較大,而高壓「西伸或東退」的過程中,會造成午後雷陣雨的天氣型態,氣團中心移動到台灣上空時,天氣就會變得晴朗炎熱。

此外,氣象局指出,太平洋高壓也是影響「颱風路徑」的一大要素,在北太平洋西部生成的颱風,會受「太平洋高壓環流」所導引,因此在太平洋上,颱風多以偏西路徑移動,但到達台灣或菲律賓附近時,常在太平洋高壓邊緣,此時路徑就會變化多端,有的會繼續向西,有的轉向東北方,更有在原地停留或打轉者,一般而言,導引氣流明顯時,颱風的行徑較規則,否則颱風的行徑就有較多變化。

▲,在北太平洋西部生成的颱風,會受「太平洋高壓環流」所導引,因此在太平洋上,颱風多以偏西路徑移動。(圖/中央氣象局提供)
▲,在北太平洋西部生成的颱風,會受「太平洋高壓環流」所導引,因此在太平洋上,颱風多以偏西路徑移動。(圖/中央氣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