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份由臺灣人自主發行的報紙《臺灣民報》今年適逢創刊100週年,台北市文化局為重現《臺灣民報》重要發展歷史,今(28)日於渭水驛站推出《媒體先鋒-臺灣民報百年特展》,由財團法人蔣渭水文化基金會擔任策展單位並提供重要展件,展覽特別展出珍貴的《臺灣民報》原件,帶領觀眾了解臺灣人民爭取言論自由的過往歷史。
文化局說明,臺灣人自辦的報紙《臺灣民報》發刊於1923年,當時臺灣雖已經有《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新聞》、《臺南新報》三大報,但經營者都為日本人。為了追求人民自主發聲的權利,臺灣的知識分子開始自己籌資辦報,創建自己的報紙。
文化局指出,《臺灣民報》於東京創刊,報紙需耗時三至四天的船運才能運抵臺灣,再經最長可達40天的新聞檢查才能正式發行。當時的報紙的發行設有發行許可制、事前審閱制等,需經過總督府嚴格管控,也讓《臺灣民報》的發行過程艱辛不易。即便如此,《臺灣民報》仍充分發揮媒體的第四權,發表對殖民政府執政的批評,監督、制衡殖民政府。
《臺灣民報》的組織成員與臺灣文化協會的成員有許多重疊,例如發行人黃呈聰、主要編輯林呈祿、首任社長林幼春等,其中臺灣文化協會的重要成員蔣渭水,擔任了民報董事、臺灣支局編輯、社論主筆、經銷代表人等重要角色。
他在〈暮鼓晨鐘〉的專欄寫下「臺灣民報是臺灣人的民報,是臺灣三百六十萬同胞公有底唯一言論機關」。為了讓更多的臺灣人能夠認識以「臺灣人」為主體的《臺灣民報》,臺灣文化協會在全臺灣廣設講座及讀報社。因為當時的臺灣人識字率不高,所以讀報社有專人讀報,讓民眾了解資訊,奠定臺灣人民的知識基礎。
文化局表示,本次展覽以「文化啟蒙做先鋒」、「帝國殖民蔽視聽」、「公正輿論輝大筆」、「民主思想鼓浪潮」四大主題,闡述《臺灣民報》在創建中的發展過程。除了豐富的照片與相關史料,現場特別展出珍貴的《臺灣民報》原件、以及後來所衍伸的《臺灣新民報》、《興南新聞》原件收藏品。
為讓民眾可以深度感知當時《臺灣民報》的發行情況,渭水驛站也特別展示了袖珍版的臺灣民報總批發處的模型,實際以1比18的比例縮小製作,試圖還原當時大安醫院兼臺灣文化協會本部、臺灣民報總批發處的真實場景。民眾可以清楚地以透視的角度,觀看當時的大安醫院結合住家、醫院、辦公室的豐富場景。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化局指出,《臺灣民報》於東京創刊,報紙需耗時三至四天的船運才能運抵臺灣,再經最長可達40天的新聞檢查才能正式發行。當時的報紙的發行設有發行許可制、事前審閱制等,需經過總督府嚴格管控,也讓《臺灣民報》的發行過程艱辛不易。即便如此,《臺灣民報》仍充分發揮媒體的第四權,發表對殖民政府執政的批評,監督、制衡殖民政府。
《臺灣民報》的組織成員與臺灣文化協會的成員有許多重疊,例如發行人黃呈聰、主要編輯林呈祿、首任社長林幼春等,其中臺灣文化協會的重要成員蔣渭水,擔任了民報董事、臺灣支局編輯、社論主筆、經銷代表人等重要角色。
他在〈暮鼓晨鐘〉的專欄寫下「臺灣民報是臺灣人的民報,是臺灣三百六十萬同胞公有底唯一言論機關」。為了讓更多的臺灣人能夠認識以「臺灣人」為主體的《臺灣民報》,臺灣文化協會在全臺灣廣設講座及讀報社。因為當時的臺灣人識字率不高,所以讀報社有專人讀報,讓民眾了解資訊,奠定臺灣人民的知識基礎。
文化局表示,本次展覽以「文化啟蒙做先鋒」、「帝國殖民蔽視聽」、「公正輿論輝大筆」、「民主思想鼓浪潮」四大主題,闡述《臺灣民報》在創建中的發展過程。除了豐富的照片與相關史料,現場特別展出珍貴的《臺灣民報》原件、以及後來所衍伸的《臺灣新民報》、《興南新聞》原件收藏品。
為讓民眾可以深度感知當時《臺灣民報》的發行情況,渭水驛站也特別展示了袖珍版的臺灣民報總批發處的模型,實際以1比18的比例縮小製作,試圖還原當時大安醫院兼臺灣文化協會本部、臺灣民報總批發處的真實場景。民眾可以清楚地以透視的角度,觀看當時的大安醫院結合住家、醫院、辦公室的豐富場景。